当我们在藏地旅行时,经常会被草原上那星星点点的牦牛群所吸引,这些牦牛们往往散落在大草原上,与野花河流相伴,牧民的帐篷就在不远处,牧犬跑来跑去守护着牲畜,看上去美好和谐。
然而有时也只是看上去美好,由于牦牛群属于半散养的状态,牛儿们为吃到更加肥美的水草而常常自由散漫地踱步到很远的地方,在游客眼中草地上那些浪漫的“星星点点”,对于牧民们来说则是巨大的工作量。所以,当地牧民们照顾牲畜时需用到一个神器,那就是“乌尔朵”。
在藏语中“朵”意为石头,“乌朵”指的是一种抛石器,因为在甩起乌朵抛出石子的同时,空中会发出“乌尔、乌尔”的声音,所以又被称为“乌尔朵”。这是一种用白色羊毛和黑色牦牛毛编织成绳子,长一米有余。编织时会在绳子中间制作一块用来装石子的 “乌梯”,是一个椭圆形小口袋。
根据藏文古籍记载,早在聂赤赞普时代人们就已经开始使用乌尔朵,算起来大约也已有2000多年了。为了应对藏地恶劣的生存环境、满足日常生产生活的需要,藏族先民从牦牛身上取材,发明了这样一条既可以用来驱赶牲畜,又可以当作武器的绳索。
对于藏地牧民而言,这条绳索是放牧时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在放牧时,牧民一般不会在乌梯中装入石子或者土块儿,只是在空中不断挥动,让绳索发出挥鞭的清脆声响,“震慑”一下牛羊。但当牧民遇到狼群,或是其他需要抵御攻击的场合时,只需要将石块放入乌尔朵中间的暗袋中,将绳索的一端套在手指上,紧紧握住绳索,大力挥舞乌尔朵。当绳索产生一定的惯性之后趁势松开末端,石子便会被投向目标。在弓箭尚未发明的时期,乌尔朵常常出现在狩猎和战争中,由于石子被抛出后往往会在地上弹起来再落地,仿佛有自己的想法一般,人们便将乌尔朵称为“会思考的武器”。
除了畜牧外,乌尔朵也是一项重要的藏族竞技活动,生活在牧区的人们,不论男女老少都会打乌朵。在长时间的生产劳动中,乐观、坚韧的西藏人民将包括乌尔朵在内的一系列劳动生产活动,发展成为多种多样的娱乐竞技活动。比赛打乌尔朵不仅需要力气,还要讲究动作技巧和比赛经验。如何让石子抛得更远、如何一次就击中远处的目标,这些都需要长期的积累。一些经验丰富的老牧民甚至能够将乌尔朵极为精准的打到很远的地方。
发明之初直至今天,牧民们可以说与乌尔朵朝夕相伴、形影不离。在追求实用性的同时,制作工艺、装饰纹样都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精进。这个小小的物件,让我们看到即便是在雪域高原,人迹罕至的辽阔草原上,藏族人民仍然可以从平凡的生活中找到乐趣,感受生活的美好。
资料来源于:公众号【大昭文创】乌尔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