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与公司行政的小伙伴聊天,意外了解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公司保洁阿姨几乎全都来自印尼,且这在马来西亚是一种普遍的现象。马来西亚和印尼在语言和文化上有着深厚的共通性。马来语与印尼语虽有细微差别,但基本相通,印尼劳工在马来能够轻松沟通。同时,伊斯兰教同为两国的主要宗教,共同的信仰也让印尼劳工更容易适应马来的社会环境。加上地理上的接近也降低了劳工的迁移成本。众多天然的优势,让印尼劳工成为马来西亚底层蓝领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印尼,菲律宾人是另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他们主要从事家政护理、服务业和建筑行业。与印尼劳工相比,菲律宾劳工的优势体现在英语和与生俱来的亲和力上。这让他们在马来西亚的英语环境中更加适应,在服务行业广受好评。进一步了解后,我发现整个东南亚地区的劳动力流动呈现出一条清晰的区域化“食物链”。
顶端:新加坡独占鳌头,虹吸来自马来西亚、泰国和其它市场的高端人才,从事技术含量较高和薪资更丰厚的岗位。中层:马来西亚和泰国是区域枢纽,承上启下,既输出优质劳动力到发达国家,也接收来自印尼、菲律宾、越南等国的劳工。底层:印尼,菲律宾,越南、缅甸、柬埔寨、老挝等国家主要输出劳动力或原材料。劳工多前往新马泰等地,参与农业、制造业等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不同国家占据着不同的“生态位”。发达国家享受着技术与资本的红利稳居金字塔顶层,发展中国家则靠廉价劳动力和资源输出艰难的换取生存空间,且差距越拉越大。整个世界也是一条巨大的“食物链”。全球化时代的劳动力流动和产业分工,都深刻揭示了全球经济不平等的现实。都说我们太卷,可这是我们在目前的低生态位下的无奈之举。所谓的work&life balance,不过是欧美人站在食物链制高点,攫取完顶层红利后,对外输出的一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价值观罢了。如果我们信了,躺平了,将注定在这场无声的生态链竞逐赛中失去向上攀爬的机会。未来,希望我们不再只是供应廉价劳动力的资源国,而是能够通过创新和技术的卷动,成为颠覆的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