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陈永贵辞去职务,晚年用6个字评价邓小平,字字戳人肺腑

文化   2024-11-29 11:04   安徽  

由于很多文章不能在这里发表,喜欢本号的朋友,请点击下方卡片我们的新号,获取更多精彩好文。

1980年,陈永贵辞去职务,晚年用六个字评价邓小平,字字刺人心戳人肺腑。陈永贵是一位出身农民、通过自身努力提拔而上的副总理。在新中国成立后,许多重要岗位的领导人都出身农民,但他们经历了革命战争的洗礼,积累了丰富的领导管理经验,完全能胜任重要职位。


然而,陈永贵却在新中国成立后被提拔为总理,主要原因是因为他引领了“农业学大寨”的浪潮。为了保持农业产量持续增长,他被任命为副总理,负责主导农业生产。1980年,他辞去副总理职务,用六个字评价邓小平,那么他说了哪六个字呢?

陈永贵出任副总理时,邓小平非常欣赏他的领导能力,称他为“农业方面的专家”。那时的中国粮食紧缺,三年自然灾害让国人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危机,因此抓好粮食生产成为重中之重的任务,毕竟民以食为天。


在这样的背景下,陈永贵带领大寨农民自力更生、自给自足,面对灾情没有向国家要一分钱,不仅填饱了自己的肚子,还向国家上交了余粮。

正是因为如此,陈永贵逐渐被提拔为副总理,他的能力也得到了邓小平的夸赞。更让邓小平感到钦佩的是,陈永贵即使成为副总理后,仍然保持着过去的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家中的陈设非常简陋。这一切都被邓小平看在眼里,对他的简朴生活方式给予了高度的赞扬。


从这些事实可以看出,邓小平与陈永贵之间始终保持着良好的感情。邓小平非常尊重、欣赏陈永贵,而陈永贵对邓小平也充满敬意。邓小平是早期革命领导者之一,这是陈永贵所无法企及的。他们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领导与下属的关系,更是基于互相尊重和信任的友谊。

邓公的经历经历了三次起落,直到阴谋集团被击败后,他才重新回到原来的职位,继续工作。然而,他的复出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曾经有一些人反对他的复出,其中包括副总理陈永贵。


按理来说,考虑到他们之前的关系以及邓公的领导能力,陈永贵不应该反对邓公的复出,但他坚持自己的意见,这是有原因的,主要是因为他对邓公产生了误会。


陈永贵出生在农民家庭,小时候由于生活贫困,没有机会上学接受教育。在担任干部之前,他甚至不识几个大字,直到担任副总理时才开始学习读书,那时他已经四五十岁了。


在他担任副总理之前,还特意参加了扫盲班学习,开始处理一些简单的文字工作。由此可见,陈永贵在理论知识方面基本上是一片空白,只限于识字方面的能力。至于思想方面,完全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意识来判断。


然而,在当时复杂的政治局势中,情况并不像种地那样简单。只要熟悉农作物的习性和生长规律,并用心照料,就能得出结果。而在政治方面,需要丰富的经验才能正确判断立场。


显然,陈永贵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在他任职期间,由于缺乏主见,他只能根据他人的引导来判断,这很容易被人误导。尤其是在那个特殊时期,在如此复杂的环境下,他无法正确辨别是非。

当时邓公经历了三次起落,在阴谋集团的迫害下,遭受了许多冤屈。那些有心之人经常诬陷和批评邓公,这给陈永贵留下了邓公不好的印象。农民的思维相对较为简单,陈永贵结合自己的想法,在公开场合说出了一些激烈的言辞,对邓公产生了很大的误解,这也是他当时反对邓公复出的原因。


在这种背景下,可以理解陈永贵对邓公的反对态度。他缺乏政治经验和深入的思考,只能根据个人的主观判断来作出决策。然而,这种主观判断很容易被误导和误解,特别是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下。尽管陈永贵的反对并非完全合理,但这也是他在当时特殊情况下的一种表现。


在历史的见证下,邓公再次复出,并走上了领导岗位。令人敬佩的是,邓公对陈永贵之前的反对并没有计较,反而主动与陈永贵握手问好。在邓公的心中,陈永贵仍然是那位值得尊敬的“农民总理”。


这一举动展现了邓公豁达的胸襟。然而,陈永贵却因邓公的复出而对他的印象越来越差,原因在于他无法理解邓公所推行的改革开放政策。

陈永贵对农业领域非常熟悉,而在其他领域,他并不熟悉,因此在这些方面他没有发言权。当一些地区开始实施“包产到户”政策时,陈永贵认为这将会影响集体经济。毕竟,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近三十年间,集体经济一直是主导经济形式。因此,他很难接受这项新政策。


然而,陈永贵看到了实施“包产到户”政策后粮食产量明显增加的事实。这让他意识到自己的思想已经与时代的发展脱节。因此,他主动向邓公表达了自己的不足,并于1980年辞去了副总理的职务。


之后,陈永贵在北京过起了退休生活。闲暇之余,他经常去农场,在那里从事农田劳作。这是他钟爱的生活方式,他一辈子都不愿离开农田。


组织对他提供了较好的待遇,尤其是在他生病住院时,他深感邓公的关怀与照顾。他感慨地说:“他是个好人啊!”这里的“他”指的就是邓公。陈永贵认为邓公不仅关心他的食宿,还给予他医疗上的照顾。这六个字深深触动了陈永贵的内心,并让他看到了邓公的大度与豁达。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邓公的豁达胸襟和陈永贵的坚守信仰都令人敬佩。他们的交流与思想碰撞,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启迪。

由于很多文章不能在这里发表,喜欢本号的朋友,请点击下方卡片我们的新号,获取更多精彩好文。

文史大参考
人物、文化、历史,透过渺渺云烟,回望沧桑岁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