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重庆,依山筑城,街巷层层叠叠,居民楼错落有致。
在曲折幽深的巷子里,有这么一群人,他们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走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把居民的“鸡毛蒜皮”当作“头等大事”,把家家户户的喜乐悲欢印在脑海、留在心头。
他们是“母城”渝中的“守门员”,更是一方百姓的“贴心人”,被人们称为“小巷总理”。
大溪沟街道人和街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陆远秀就是其中之一。
“走,出去转转!”身影苗条,精神抖擞,语速稍快,雷厉风行,脸上始终挂着笑容。这是记者对陆远秀的第一印象。
“摩托车乱停放始终没有彻底解决,得再想想办法!”“建筑垃圾清运盯紧点!”“新改造的路面注意观察,有问题及时反映及时维修。”……沿着蜿蜒的小巷,一路爬坡上坎,一路发现问题。
陆远秀不时打开随身携带的民情笔记本,快速记录着,作为“工作任务”被细心梳理成条。每日就按照所列“台账”,做好一项就用红笔打钩,没完成的再着重标注。
“林孃孃,最近好不?”“好着呢,天冷了,没下楼。谢谢陆书记的关心。”来到人和街48号4单元,想起有些时日没有见到81岁的独居老人黎明芳了,陆远秀要上门看看才放心。
一直以来,“大家长”陆远秀眼中总有数不尽的问题,心中总有太多的“不放心”。
2002年,初到人和街社区工作,5个人、21平方米、两三张学生课桌、“吱吱”作响的椅子、53元办公经费,陆远秀面临的第一个大问题就是办公经费不足。
“没有经费就像捆住手脚!”不能很好为居民排忧解难的担忧一度困扰着她。
好在,陆远秀一直是个不服输的人。
通过日常观察和走访调研,陆远秀敏锐发现,当时的人和街社区有几十家社会单位。如果能够整合他们的力量一起为社区做点事情,会对困难家庭、下岗职工的生活和工作有很大帮助。
说干就干!
她带领社区工作人员一一走访这些单位。“我们单位经常被盗,这问题你们能解决吗?”对此,人和街社区成立了巡防队,后来这里再也没有发生一起盗窃事件。
就这样,市民政局、市建科院、实验幼儿园等社会单位都相继与社区建立了联系。
2002年11月,陆远秀在全市率先成立了第一家由社会单位和居民共同组成的“人和街社区协调理事会”,广泛吸纳辖区社会单位参与社区建设,建立联系的单位都是会员单位。
充分利用这种机制,陆远秀让各单位又把需要招聘的如清洁工、钟点工等岗位列出来,与社区内的下岗失业人员进行双选,解决了社区里不少居民的就业问题。
在她的带领下,人和街社区始终秉持“用情为民服务,用心为民分忧”的宗旨,先后又创办了富有社区特色的“四季歌”;建立社区大党委,形成了区域化党建工作新格局;成立了“3+5”社区居民自治组织,打造了重庆市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
从2002到2024年,方寸之地,大小琐事,千头万绪,但陆远秀干得津津有味。
如今,陆远秀的民情笔记已写满47本,记录“工作任务”共两万多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人和街社区成为大溪沟街道获得市级以上荣誉最多的社区,陆远秀也获评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陆书记,我们这么好的图书室,还有群众反映,适合娃娃看的书不够多!”“想办法争取支持。”回到社区,面对年轻同事犯难,陆远秀乐呵呵地说。
年轻同事瞬间释然:“我就佩服她身上那股子不怕问题多,有问题解决问题的韧劲!”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坚持人民至上!老百姓说好,才是真的好!”陆远秀爽朗地笑着说。
人和则大美,大美皆人和。虽已至隆冬,山城小巷依旧暖意融融。
总编辑/丁政义
副总编/余满生 责编/田一柯
记者/黄清娴 摄影/罗云希
编辑/吕松泽 校对/孟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