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CR | 28年的种植实践证明了Bt抗虫棉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文摘   科学   2024-09-10 09:04   河南  

点击上方“中国棉花”关注我们






近日,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董合忠团队在Journal of Cotton Research发表题为Resolved Concerns after 28 Years of Bt Cotton in China28年的种植实践证明了Bt抗虫棉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的评述论文。文中指出,Bt抗虫棉已在中国应用28年,长期实践证明之前对Bt抗虫棉种植风险的担忧是多余的, Bt抗虫棉是安全的、可靠的。





Bt基因(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杀虫蛋白基因Cry1Ac)抗虫棉自1997年开始在中国种植,迄今已推广应用了28年。2007年,Bt抗虫棉的种植面积达到380万公顷,占全国棉花种植面积的69%,而到2018年已经占到95%,在全国普及。然而,自引进以来,转基因植物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特别是产生了对转Bt基因抗虫棉的不少误解和担忧。而在过去的28年来,中国科学家通过研究和实践消除了最初的担忧、误解和争议。本文通过文献检索、统计数据查询并咨询同行专家,探讨了对转Bt基因抗虫棉争议的演变和解决过程,为转基因产品利用和管理提供有价值的见解。
论文指出,转基因抗虫棉在中国应用28年来,主要存在5大疑问:一是Bt抗虫棉效力的稳定性。采用适于中国植棉区的抗虫棉化学控制策略,结合长期遗传选择,保持其相对稳定的抗虫性,从根本上通过减少虫害造成的蕾铃损失,提高棉花的产能。二是转基因抗虫棉产量潜力有限。1996年,在采用转基因抗虫棉之前,全国平均皮棉产量约为890.1 kg·hm-2, 2023年达到2014.9  kg·hm-2,增加了1.26倍。多年来的育种和栽培研究证实Bt抗虫棉的产量潜力并没有受到Bt基因的限制。利用转基因技术可同时提高产量、质量和抗虫性,持续改进转Bt抗虫棉的农艺性状是完全可行的。三是转基因抗虫棉易早衰。通过大量研究发现,抗虫棉早衰受库源关系的调控,而与Bt基因的导入没有必然联系,库源关系失调是导致棉花早衰的主要机制。因此,转Bt抗虫棉早衰并不是由Bt基因的引入引起的,也不是转Bt基因抗虫棉的固有特征。四是棉铃虫对转Bt基因抗虫棉产生抗性,对其可持续利用造成威胁。然而,在多年实践中没有发现转Bt抗虫棉在控制棉铃虫方面失效。目前,转Bt基因抗虫棉仍然保持着较高的抗虫效率。转Bt基因棉花在中国应用已有28年多的历史,在种植面积上仍占主导地位,并将继续发挥作用。五是非靶标害虫的爆发。转Bt基因抗虫棉能有效控制棉铃虫等鳞翅目害虫,并减少农药用量50%以上,这导致了非靶标害虫的发生,如盲蝽等。同时也增加了天敌的数量,抑制了棉蚜等非目标害虫的种群发生。此外,中国科学家还建立了有针对性的害虫控制策略,均可缓解非靶标害虫的发生。
基于上述分析,转Bt基因抗虫棉在中国28年的成功应用消除了人们的困扰,并为其他转基因作物提供了参考。然而,由于缺乏理解和信息获取不畅,围绕转Bt基因抗虫棉和其他转基因生物的争议仍然存在。客观评估转基因技术的收益和风险,以及透明的沟通和教育,对于决策和政策制定至关重要。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张艳军副研究员为第一作者,董合忠研究员为通信作者。本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372229)资助。



Title: Resolved concerns after 28 years of Bt cotton in China

Authors: ZHANG Yanjun & DONG Hezhong


Journal of Cotton Research. 2024, 7: 29

https://doi.org/10.1186/s42397-024-00194-x



版权声明

凡本公众号注明“原创”的作品(含文字、图片、图表、数据),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并添加源链接。



征稿启事

《中国棉花》专栏征稿启事

《棉花学报》生物育种专题征稿启事

Journal of Cotton Research非生物胁迫专题征稿启事

Journal of Cotton Research生物技术育种专题征稿启事


获取更多内容请点击上方,关注公众号


点击这里阅读原文

中国棉花
传播棉业信息、棉花科研进展,服务作者、读者的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