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绿满津城》
第17集:天津文化中心
视频来源:津云
解说词节选
发端于1979年的普利兹克奖,有“建筑界的诺贝尔奖”之称。2024年,该殊荣被日本设计师山本理显捧走,位于天津文化中心东南侧的天津图书馆,是他在中国的两个作品中的一个,当年该建筑的中方合作者赵春水,对于兴建天津文化中心的设计初衷记忆犹新。
“以文化中心建设为抓手,把天津的这些文化建筑,在文化中心周边进行布局,成为一个文化高地,引领天津未来20年的发展。”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总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赵春水介绍。
于是,总占地面积90万平方米的天津文化中心,于2012年5月19日全面竣工并向社会开放,一个能展现这座城市风格品致、历史底蕴以及经济发展的城市会客厅,带着大气洋气、清新靓丽的特质,成为天津市民和外地游客频频光顾的休闲之地。
近代中国看天津,无数个中国第一,让这座依河而生、向海而兴的港口城市,在600多载光阴之河的磨砺中愈发璀璨。毗邻五大道风貌区的天津文化中心,以城市会客厅的形象示人,这些承载着天津多元文化与深厚历史的建筑,分布在以大剧院为中心轴线的南侧,与北侧的商贸综合体、西侧的生态岛景观一起,围合着中心湖面,建筑外围柔和的色彩掩映在绿色之中,舒适惬意,松弛有度,形成了中国传统园林的山、水、塔格局。
叠山理水,山林野趣,草坪小径,宛若自然。春来,一树梨花遗世独立;夏至,数畦菖荷随风摇曳;秋近,片片红叶染上树梢;冬临,漫天飞雪银装素裹。在四季景致变换轮替的土山下面,隐藏着中心湖面水清流净的秘密。“下面有一套管网系统,把水提升到最高的区域,然后通过自然径流再流回湖面,通过一层层的过滤,就是粗砂、中砂和细砂过滤,再反到湖面,大概是72小时循环一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设计了各种植物,能够通过根系吸收水中各种负氧的成分,保证水的清洁度。这也是当时一个比较先进的技术。”赵春水说。
阳春三月,天津文化中心的海棠大道迎来了最美丽的季节。沿着几百米长的人行步道蜿蜒前行,花儿绽放在枝头,倒映在水中,宛如观赏一场悦目的红毯大秀。穿过海棠步道,一路畅行,来到中心湖区,一座不锈钢材质的现代雕塑立于岸边,开口的圆环,寓意着日月同辉的永恒,坚持不懈的精神,努力向前的勇气。不仅是对过去的总结,更是对未来的期许。(今晚报 天津海河传媒中心都市频道 王言玲)
评论:厚植文化底蕴 滋养城市文明
金秋的阳光播撒在天津文化中心的建筑群落上,高端大气的大剧院、庄重典雅的博物馆、美轮美奂的美术馆、现代感十足的图书馆……浓厚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意味隽永的文化图景,彰显一座城市的特色与韵味。
文化,是城市的根和魂。建设文化中心,起始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落脚在更好地提升天津的文化品位、为群众提供优质的文化服务。徜徉于文化中心,我们为文化的融合之美而沉醉。这里是高雅艺术的展示中心、文化艺术的普及中心,更是一个提升城市载体功能、增强城市吸引力的市民乐园,让文化“近在眼前”,让城市公园更加丰富多彩、立体可感。
这里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城市会客厅”。在这个建筑面积达百万平方米的公共空间,人们可以走近音乐喷泉聆听艺术的交响,走进大剧院与艺术家面对面,走进图书馆享受全天候自助服务,走进博物馆感受一流的视觉盛宴……历史可追溯、精神有归宿、闲暇有去处,多重功能打开人们的生活空间,也塑造人们的心灵家园。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文艺精品不断涌现,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展现城市文化特色和精神气质,是传承发展城市文化、培育滋养城市文明的目的所在。文化中心是全市规模最大的公共文化设施,是造福子孙后代的民心工程,体现着一座城市的气质神韵,承载着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提供高品质生活空间的使命。“家门口的文化生活,越来越有味道了。”这是市民对文化中心的评价。从高雅艺术到公益展览,从经典剧目到名家讲座,从珍贵藏品到各色文创,全民参与、全民共享正是文化中心的重要内涵。把历史文化、优秀艺术融进百姓生活,努力提供更多优质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让市民在一个个公共空间中与文化邂逅、与艺术相拥,得到春风化雨般的人文滋养,如此,一座城市的历史故事、文化故事、发展故事,才能讲得精彩,讲到人的心坎里。
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纽带、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在现代化建设中厚植文化底蕴,既观照大众的共性需求,也回应不同人群的个性需求,让文化因子融入城市肌理、浸润百姓生活,一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底气就会更足。(天津日报 闫丽)
- END -
相关新闻
天津人文纪录片《过年的画》记录时代变迁(5集全视频)
纪录片《思源》讲好“新时代引滦故事”(完整版回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