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点点|拒绝“糖人”,从我做起

文摘   2024-11-14 10:18   四川  

————成电医学————

——11.14——

世界防治糖尿病日

拒绝做“糖人”,从糖尿病手中夺回健康




世界防治糖尿病日是由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际糖尿联盟(IDF)于1991年联合发起的,旨在唤起政府、媒体及公众对糖尿病防治工作的关注,共同为糖尿病防治工作承担起各自的宣传活动。自建立以来,它不断成长壮大,现已引起了全世界约35亿人的关注,包括政府工作者、医务人员、新闻媒体等,当然还有糖尿病患者自己。

PART 1

糖尿病科普


糖尿病是一种由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以及利用障碍引发的,以高血糖为标志的慢性疾病。该疾病主要分为1型、2型和妊娠糖尿病三种类型。病因主要归结为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包括胰岛细胞功能障碍导致的胰岛素分泌下降,或者机体对胰岛素作用不敏感,或两者兼备,使得血液中的葡萄糖不能有效被利用和储存。一部分糖尿病患者和家族有疾病聚集现象。


01

妊娠糖尿病

 妊娠妇女原来未发现糖尿病,在妊娠期,通常在妊娠中期或后期才发现的糖尿病,称为妊娠糖尿病。妊娠前已有糖尿病的,是糖尿病病人妊娠期,称为糖尿病妊娠。在妊娠中期以后,尤其是在妊娠后期,胎盘分泌多种对抗胰岛素的激素,如胎盘泌乳素等,并且靶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数量减少。糖尿病易出现在妊娠后期。
对于妊娠糖尿病,应积极控制血糖,以避免高血糖对胎儿造成的不良影响。分娩3个月以后,根据其血糖水平再做糖尿病临床分型,50%-70%的妊娠糖尿病在分娩后表现为2型糖尿病,一部分病人糖耐量恢复正常,仅个别病人转变为1型糖尿病。


02

1型糖尿病

 以往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约占糖尿病病人总数的10%,常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但也可发生于其他年龄。病因是由于胰岛B细胞受到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破坏,自身不能合成和分泌胰岛素。起病时血清中可存在多种自身抗体。
1型糖尿病发病时糖尿病症状较明显,容易发生酮症,即有酮症倾向,需依靠外源胰岛素存活,一旦中止胰岛素治疗则威胁生命。在接受胰岛素治疗后,胰岛B细胞功能改善,B细胞数量也有所增加,临床症状好转,可以减少胰岛素的用量,即“蜜月期”,可持续数月。过后,病情进展,仍然要靠外援胰岛素控制血糖水平和遏制酮体生成。


03

2型糖尿病

以往称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约占糖尿病病人总数的90%,发病年龄多数在35岁以后。起病缓慢、隐匿,部分病人是在健康检查或检查其他疾病时发现的。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或多或少或正常,而分泌高峰后移。胰岛素靶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或受体后缺陷在发病中占重要地位。

2型糖尿病病人中约60%是体重超重或肥胖。长期的过量饮食,摄取高热量,体重逐渐增加,以至肥胖,肥胖后导致胰岛素抵抗,血糖升高,无明显酮症倾向。多数病人在饮食控制及口服降糖药治疗后可稳定控制血糖;但仍有一些病人,尤其是非常胖的病人需要外源胰岛素控制血糖。

因此,外源胰岛素治疗不能作为1型与2型糖尿病的鉴别指标。2型糖尿病有明显的家族遗传性,与HLA抗原频率无关联。与自身免疫反应无关联,血清中不存在胰岛细胞抗体及胰岛素自身抗体。



PART 2

糖尿病就医



易患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 与糖尿病患者有血缘关系的家庭成员。

· 女性有分娩巨大胎儿史(即新生儿出生体重大于4公斤)者或曾患妊娠期糖尿病者。

· 肥胖者。

· 高血压、高脂血症(主要指高甘油三酯血症者)。

· 曾有过高血糖或尿糖阳性历史者。

· 40岁以后,体力活动少,营养状况好,工作负担重或精神紧张者。


就医指征

体检发现血糖升高、尿糖阳性者;

已经出现上述“三多一少”的症状或者疑似症状的人群;

出现糖尿病并发症或者伴发症的患者;

反复发生低血糖症状者;

原因不明的酸中毒、休克、昏迷、失水等;

反复发生感染者等。


就医科室

内分泌科、眼科、神经内科


PART 3

糖尿病预防



01

多学点:多看有关糖尿病的书籍、报刊、电视,多听有关糖尿病的讲座和广播,增加对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和糖尿病防治方法的了解。

02

少吃点:减少每日热量摄取,避免大吃大喝、肥甘厚味、吸烟喝酒等。

03

勤动点:增加体力活动和运动量,保持体形健美,避免肥胖。

04

放松点:力求做到开朗、豁达、乐观、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紧张劳累。



【End】

排版:祁淋娜

文字:祁淋娜

图片:祁淋娜

一审一校:孙颢桉

二审二校:李   玺

三审三校:万丽娟


成电医学
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公共平台,旨在为师生提供更好的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