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青岛滨海学校打通九年学段壁垒,聚焦“启慧”行动,建立了家校社协同共创机制,形成了校内外相互协作、资源高度共享的“智•创”科学教育品牌,推动了学校科学教育迈上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释放九年学制优势
贯通学生培养路径
开发科学学科引桥课程。学校充分研磨科学学科国家课程,进行了具有滨海特色的校本化实施,开发了基于科学素养贯通培养的“物化地生”引桥课程,构建了“跨学科、跨学段、跨时空、多形式”的家校社协同“科学+”育人课程体系,形成了以“基础激趣——学段衔接——自主创新”的贯通培养路径,有效地促进了学生递进式科学素养的不断提升。
贯通科技竞赛队伍培养路径。基础学段重普及,积累知识;进阶学段强实践,锻炼动手能力;衔接学段专业化发展,竞赛项目走向成熟;毕业学段见成果,队员们在国家、省、市多级竞赛中斩获佳绩。
构建“教师协作共同体”
确保实施衔接的专业性
作为青岛大学附属实验学校,依托大学资源优势,建立 “137”科学教师协作共同体,即:1是聘请青岛大学教授担任科学教育导师,3是选拔校内3名具有硕士学历且富有研究专长的青年教师担任学段组长,7是安排7名具有理科学科背景的教师兼任科学教师。我们在小学六年级还实施了衔接学段“1+1双师任课制”(双师:其一为小学科学教师,又一为初中物化地生客座教师)。初中部物化地生教师,每周走进六年级课堂,开展专题式模块化教学,满足学生对科学学科相关知识的专业需求。
在科技辅导员教师队伍建设中,学校致力于打造专业科技辅导员队伍,以学校分管领导为主辅导员,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平,有队伍建设经验,了解竞赛组成结构,合理规划科技队伍建设与发展方向。同时从各学科教师队伍当中选择有特长教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组成科技辅导员队伍。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专业技能培训,鼓励老师参加科技教育研讨会和学术交流活动,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目前团队中有多位教师参与省市专业科技竞赛执裁工作,一位教师通过了国家一级裁判员的考核。
推进科学教育立体实施
聚焦学生核心素养提升
1.校本课程多元化
结合学校闻名全国的“垃圾分类、至善未来”生态教育品牌,以及临海而建的区域优势,学校开发实施了《探海导图社》、《神奇的海藻》、《厨房生物学》、《航海模型制作》、《无人机》、《快乐编程》、《玩转STEAM》等与海洋科技相关的特色课程和社团课程,学生在参与中,科学兴趣不断被激发、科学素养持续在提升。
2.实验教学特色化
学校梳理了小学12册教材中的所有科学实验,并扩展至200多个,为每个实验录制了系统的实验操作微课并设计配备了专属的二维码,帮助学生随时可以收看相应实验视频。围绕所有实验,开发设计了“实验大闯关”与“N项实验达人”的达级评选手册,开展“逐级闯关”评选活动,促进了实验教学的高效落地与学生实验素养不断提升的增值成果。
3.科技活动平台化
学校整合了多方资源,打造了校内“两馆两廊四室一园”的科创实践基地;实施了“五维”科创行动;每年举办科学家进校园、科创运动会、开展科创春游、开展与科学同行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科学实践舞台。
家校社协同育人
智·创品牌结硕果
在打造科学教育品牌过程中,滨海学校形成了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良好生态。市、区教育局多次到校进行指导、社会资源、专家资源、家长资源定期走入学校,开设“滨海至善讲堂”。学校官微开辟了《奇思妙想玩转科学》家庭实验专栏,学生成为实验小主播,截至目前已播近百期。30余个家庭同获市、区家庭创客实验室。学校也先后获评山东省科普示范学校、山东省少年科学院第六届科普基地、山东省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学校、市北区科学教育示范校等荣誉称号,环保科技类的校本课程获山东省优秀案例,海洋科技校本课程《神奇的海藻》获市北区优秀校本课程。科学教师和科技辅导员团队67人次,在全国、省、市、区各级科技领域中斩获佳绩。特别是滨海学子在科技竞赛中不断获奖,学校科技活动社团从单一到多元,科技竞赛梯队建设从无到有,实现系统化发展,学生获奖数量提升至每年300多人次,同时也逐步吸引有特长有能力的家长参与到科技活动中来,学校整体的科技教育建设已进入家校社良性协同发展快车道。
“为人人 为未知 为未来”青岛滨海学校抓住机遇,将继续紧跟市区推进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步伐,持续打造科学教育品牌内涵,赋能学生启慧再成长。
供稿:青岛滨海学校
通讯员:庞兴盛
审核人:赵春燕
sbqjyjbgsgw@qd.shandong.cn
校园食品安全和膳食经费管理监督电话:
0532—66751163
投诉邮箱:
466909091@qq.com
欢迎您“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