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口第一镇”的龙头舞起来!

政务   2025-01-08 16:59   内蒙古  

1月8日

内蒙古日报•草原云发布报道

《“西口第一镇”的龙头舞起来!》


↓↓↓

“西口第一镇”的龙头舞起来!


眼看着距离2025年春节不到一个月时间了,包头土右旗双龙镇双龙村村民68岁的侯连东心里又琢磨上了:过年耍红火的舞龙头是不是该重新描一描油彩了?
1月6日,记者在包头市土右旗双龙镇的博物馆里见到了出自侯连东之手编的“龙头”:绿色的龙须,白色的龙角,蓝色的面部,突起的眼珠,面容祥和。据工作人员介绍,这架别具一格的侯家“龙头”,用竹子编成骨架,以绢和纸裱糊,直径约1.5米,重约80斤。它高高地挂在双龙镇博物馆入口处,仿若这里的“镇馆之宝”。
出自侯连东之手编的“龙头”。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难留。拉着你哥哥的手,送你送到大门口......”这是二人台《走西口》的唱词。主人公孙玉莲和太春的故事,在晋陕蒙民间传唱百年,打动了无数人。“西口路上西口人”以及他们的后裔,这已经是一个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记。从山西陕西从发,一路向西向北,经杀虎口,进入内蒙古谋生计。从清初一直到民国,跨越三百多年时光的中国最著名的人口大迁徙活动,民间称为“走西口”。
一百多年前,晋陕的先民“太春”们,告别新婚妻子“玉莲”,带着对前途命运不确定性的恓惶和对未来的期望,乘船渡过横亘在他们面前的滚滚黄河,进入归绥,一路北上,寻找一处安身立命的地方。

民俗划旱船表演。 
包头土右旗双龙镇被称为“西口第一镇”,它是西口路上的一个重要坐标,也是土右旗晋陕文化保留最好的地方之一。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双龙原名“双水泡”,从“双水泡”更名为“双龙”,自然离不开传说中的“真龙”。那么“真龙”究竟是如何来到双龙镇的?
“在荒旱无雨寸草不生的土地上,壮汉头冠柳枝、臂插双刀,村民以牛羊牲品跪拜祈雨……”伴随着讲解员的解说,双龙博物馆内的灯光忽然暗了下来。紧接着,一阵轰隆隆的雷声过后,两道金光笔直地射入投影出来的两个水泡中,两个水泡中驻有一条青龙,一条红龙,“自此雨露滋润、田禾复生,村名遂更为‘双龙’”。这个流传当地的动人传说,寄托了乡民们祈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心愿。
民俗表演踩高跷。
或许是因为有了“真龙”的庇佑,迁至此地的移民们在土默川平原上种植出了胡麻、玉米、水稻、小麦、高粱、葵花籽等经济作物,实现了自给自足。历史上的双龙镇还是土默川上重要的商埠,热闹的水旱码头甚是繁华。清乾隆末年双龙设镇后,便利的交通使得工商业在这里迅速繁荣起来。与此同时,粉房、毡房、染房、缸房、油坊等手工业作坊也遍布双龙镇大街,工商行业日渐兴盛。
在双龙镇双龙村有一个“奶奶庙”,门前有两块石碑,表面已经风化斑驳,正面靠右字镌刻的一行小字,记载了石碑和庙宇的时间,依稀可以辨认:“乾隆五十九年岁次甲寅六月.......”。石碑与古庙是“走西口”历史的见证,被双龙村的村民膜拜了一代又一代。

二人台表演。
“走西口”文脉的印记保留在双龙村68岁的侯连东传承的编“龙头”手艺中。制作“龙头”的手艺传到他这里已经历了八代人。由于战乱等原因,侯家“龙头”曾一度被毁。1941年,侯连东的“四爷爷”——中国教育家侯璠留学归来,曾重塑龙头。如今的龙头为改革开放后侯连东所塑。  
与侯家传承的编“龙头”一样,“走西口”带来的其他技艺也薪火相传。双龙镇双龙村的高福柱是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抬阁、脑阁、独轮杠、皇杠、高跷、二鬼摔跤等多项民间技艺,到他这里已经传承了九代人,每一项民间技艺都是中原晋陕文化的传承,在表演中流传着中原文化故事。正月里,这些民间文艺杂耍便红火起来,200余人的表演队里有六七岁的小娃娃,也有六十多岁的老人,村民在传统文化的滋养里度过热闹非凡的传统佳节。
赵长发编撰的《磴口村志》。
“正月里来是新年,岑彭马武夺状元,岑彭箭射金钱眼,马武刀劈九连环……”说起西口文化传承,高福柱还给唱了一段码头调。码头调在口口相传中保留了中原文化故事,记录了群众文化生活,如今已是黄河文化的一个重要音符,与二人台有着很深的渊源。           
双龙镇下辖31个行政村,其中8个村子的村名是村“走西口”人照搬自家乡。山西有祁县,双龙镇有个“祁县营村”;山西有定襄县,双龙镇有“定襄营村”......村名与山西许多县名一一对应,这样的村子,双龙镇就有8个。“走西口”的文脉保留在当地的方言中,保留在他们的村名地名里,也保留在当地的民俗民风里,传承了一代又一代。
村名与山西许多县名一一对应,这样的村子在双龙镇有8个。 
家住双龙镇磴口村的赵长发是一位西口文化的记录者和传承人,也是一位民俗专家。在他自己家小二楼的个人“博物馆”里,民间流传的《码头调》被赵长发收集整理成书,歌曲还被灌装成磁带,在一个很有历史年代感的音箱中播放着;一排排陈列柜中,大量的老物件摆放整齐,大到“中堂”字画,小到一个烟斗,都无声地讲述着西口文化故事。这些展品曾经的主人,都是这片炙热的土地上西口文化滋养的生活主角。
人脉即是文脉。说起西口文化,赵长发骄傲地拿出他编撰的《磴口村志》和正在编写的《赵氏族谱》:“祖上从山西忻州迁徙过来,到我这儿已经是第11代,赵氏一门开枝散叶,后代遍及土右旗以及周边。”赵长发说。
赵长发正在编写的《赵氏族谱》。 
虽然已是上了岁数的老人,但候连东依然像孩童一样盼望过春节:“要不是怕儿女们担心,我也想跟后生们一起把我亲手编的龙头耍一耍呢!”  
侯连东告诉记者,每年的正月初二,双龙村的人们都会在长辈的带领下,上香放炮,侯家的“龙头”就会被隆重请出来,配上15米长的龙身,为耍红火做足准备。然后从正月十二开始一直到元宵节前后,由10个青壮后生操持,在双龙镇的大街小巷舞动“游街”,祈盼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三百年“走西口”,一个历史事件早已尘封。但“走西口”带来的西口文化却在包头的大地上生生不息。西口文脉、西口情缘必将焕发新的生机,成为新时代包头文旅的城市IP。
内蒙古日报•草原云记者:蔡冬梅
土右旗融媒体中心记者:王乐


编辑:郝志敏
一审:杨鑫蕊
二审:王   乐
三审:胡春燕
投稿邮箱:tyqrmtzx@126.com
声明:转载请注明来源于《活力土右旗》微信公众号

活力土右旗
主要发布地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项事业的发展情况、所取得的成绩。了解社情民意,疏导社会情绪、引导公众舆论思潮,采纳民意、解决民忧,办结民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