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身份證號碼是獨一無二的編號,身份證的英文字母藏有秘密暗號?香港自1960年6月《人事登記條例》實施,政府開始為香港居民簽發過膠身份證,當時號碼是由1或2位英文字母為首,以及4至6位數字所組成。
直至1983年3月28日,入境處展開全港性的身份證換領工作,開始簽發第一代電腦身份證,當時所有身份證號碼均由電腦集中編配,號碼末端加上括號及其內的數字或英文字母,而有關安排原來純為方便電腦處理資料而設。入境處表示,在一般情況下,當同一英文字頭的編號耗盡時,人事登記處會簽發以另一個英文字母為首的身份證,而英文字母本身並沒有特別含意。
除了身份證號碼開首有英文字母,其實出生日期下面「3粒星」旁的神秘英文字母,都有特別含意。
身份證號碼是獨一無二的編號,當中藏有不少訊息。(政府宣傳圖片)
根據入境處資料,在1983年3月28日以前,身份證號碼的英文字頭是根據當時人事登記辦事處所在地區而編配,例如香港區用「A」、「D」及「H」;九龍區用「B」、「E」及「G」;新界區用「C」。無中文姓名的新登記身份證人士則會簽發「XA」、「XB」、「XC」等英文字母為首的身份證。
自1983年3月28日起,凡首次登記身份證的人士會獲簽發「K」英文字頭的身份證,直至1990年8月1日,入境處開始簽發「P」字頭的身份證,2008年12月28日起開始簽發「R」字頭身份證,2011年8月1日起簽發「M」字頭身份證,2020年2月24日後,開始簽發「F」字頭的身份證。
(01製圖)
(01製圖)
(01製圖)
(01製圖)
(01製圖)
(01製圖)
(01製圖)
此外,在1980年1月1日或以後於香港登記出生的人士,在一般情況下,其出生證明書編號將會成為持證人日後的身份證號碼。首批獲簽發的編號為英文字頭「Z」;出生於1989年1月1日或以後的人士則獲簽發的編號為英文字頭「Y」;出生於2005年4月1日或以後的人士則獲簽發的編號為英文字頭「S」;而出生於2019年6月1日至今的人士則獲簽發的編號為英文字頭「N」。
(01製圖)
(01製圖)
(01製圖)
在1989年11月10日及1995年12月13日,入境處開始簽發「W」字頭的身份證分別予根據補充勞工計劃來港工作的人士以及外籍家庭傭工。直至2009年1月2日,上述兩類新登記身份證的人士會獲發「WX」字頭的身份證。此外,入境處在1991年10月23日開始簽發「J」英文字頭的身份證予領事館領事職員。
而11歲以下兒童獲簽發編號「V」字頭的「簽證身份書」則會成為其日後的身份證號碼,但有關安排於2003年9日1日停止。英文字頭「L」及「T」的身份證號碼曾被入境處使用,但已分別於2003年6月23日及1997年7月1日停用。
(01製圖)
直至現時為止,英文字頭「I」、「O」、「Q」、「U」及「X」均未曾被使用,但不代表它們將來不會被採用。入境處會留意新登記身份證號碼的使用情況,並會於適當時候考慮使用其他字母或雙英文字母的身份證號碼。
身份證「3粒星」後方英文字母組合有特別含意
除了身份證號碼的英文字頭引起網民興趣,其實出生日期下方亦有神秘數字,當中真的有特別含意,具體位置正正就是出生日期正下方,如圖中黃色框所示:
黃色框當中,「3粒星」後的英文字母其實有特別意思。(資料圖片)
據入境處資料,首先,出生日期下方有俗稱「3粒星」的「***」代表持證人年滿18歲或以上及有資格申領香港特別行政區回港證,而只有「1粒星」即「*」,代表持證人年齡為11歲至17歲及有資格申領香港特別行政區回港證。
字母的部份分前後理解,前面代表「持證人在香港的居留身份」,後面代表「持證人申報的出生地」。前面的字母可分為「A」、「C」、「R」、「U」,「A」代表持證人擁有香港居留權、「C」代表持證人登記領證時在香港的居留受到入境事務處處長的限制、「R」代表持證人擁有香港入境權、「U」代表持證人登記領證時在香港的居留不受入境事務處處長的限制。
第二個字母代表申報的出生地
後面的字母則有4款,分別為「Z」、「X」、「W」、「O」,用作區分出生地,「Z」代表香港、「X」代表內地、「W」代表澳門、「O」代表其他地區。
舉例說該兩字母為「CX」的人,即「登記領證時在香港的居留受到入境事務處處長的限制」及「持證人報稱在中國大陸出生」,即由內地出生到香港讀書的學生哥,他們的身份證上應該是「CX」,他們持有的證件是「香港居民身份證」,必須住夠7年才能「升級」做「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證」。
留學生「激烈的海膽」就是拿着香港居民身份證,沒有永久居留權。(資料圖片)
一直廣傳的留學生「激烈的海膽」當年的香港居民身份證上,出生日期下只有「CO」,正正是他屬於「持證人登記領證時在香港的居留受到入境事務處處長的限制」,並在「其他地區」出生。
(原文來源:香港01)
(圖片轉自網絡)
覺得不錯,就點「在看」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