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力量”一词原用于国家安全和军事领域,指的是关乎国家安危和战争成败的决定性力量。相应地,“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指的是能够决定大国科技竞争乃至战略博弈全局走向的优势科技力量。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背景之下,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推进创新体系优化组合,强化体现国家意志、代表国家水平、实现国家使命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是我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成科技强国的必然要求。
围绕完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组织机制,我国加强顶层设计,并分类推动落实,各类战略科技力量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定位布局持续优化。国家实验室方面,我国着力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以及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与重大科技攻关相适应的国家实验室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不断完善,中国特色国家实验室体系加快构建。国家科研机构方面,我国科研院所管理改革试点深入推进,现代院所制度加快建立。在《2024年度自然指数政府研究机构100强》榜单中,我国有12家政府研究机构上榜,较2020年增加5家。研究型大学方面,我国研究型大学科研范式和组织模式变革加快推进,有组织科研能力持续提升。《2024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显示,我国有14所院校跻身世界百强,较2020年增加8所。科技领军企业方面,我国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夯实,“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作用有力发挥。根据《2023年欧盟工业研发投资记分牌》,我国有679家企业进入全球研发投入前2500名,较2020年增加55家。
在取得上述成效的同时,面对以科技现代化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对科技创新提出的新要求,我国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仍存在不足,攻坚克难的体系化能力尚未充分发挥。原因在于,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等不同类型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机构属性、发展目标、科研模式、评价导向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导致长期以来协同创新动力不足、障碍较多,往往陷入各自为战的状态。其中,国家科研机构和研究型大学以开展学科导向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为主,目标导向有所不足。科技领军企业则聚焦产品研发,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投入长期偏低,对国家重大科技攻关的支撑能力有待提升。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攻坚克难的体系化能力,要聚焦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持续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一是完善国家重大科技攻关任务凝练提出机制。重大科技攻关目标要直面破解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或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制高点,必须明确、具体,具备可考核性。成果形式包括工程系统、产品原型、体系化技术解决方案等,而不能是零散的单项技术或单纯对理论问题的解答。只有攻关目标具备可考核性,来自不同战略科技力量的科研团队才能够在复杂的技术分工格局中形成集体行动的明确预期,从而提升协同攻关效率。二是优化国家重大科技攻关任务组织推进体系。构建以“军令状”为核心的奖惩体系,充分激发各类战略科技力量参与重大科技攻关的积极性。参与重大科技攻关的科研团队都必须签订奖惩规则清晰的“军令状”,并着力抓好“军令状”的落实。同时,对参与重大科技攻关科研团队的奖惩要与相关部门对科研团队所属科研机构的考核评价以及科研机构对科研团队成员个人的考核评价相衔接。三是健全重大科技攻关成果转移转化制度体系。将攻关成果转移转化与重大科技任务攻关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充分发挥科技领军企业在市场需求把握和产品集成开发方面的优势,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推进重大科技攻关成果转移转化,并做好参与攻关的各类战略科技力量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加快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强化对重大科技攻关成果转移转化的金融支持。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来源:学习时报
编辑:陈思霖
校对:李奇
主编:葛芯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