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在教育强市大道上——写在全市教育大会召开之际

教育   2024-10-31 17:38   广西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亦是柳州破局突围的关键。
近年来,我市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以“内培外引 名师惠柳”计划激活教育资源内外“双循环”,朝着“打造一流教育、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市”目标笃行不怠。
目前,全市有各级各类学校共1366所,在校生94.98万人,教师7.1万人。“十四五”以来,新建、改扩建各级各类学校项目129个,新增优质学位约4.9万个,公办(建)乡镇中心园“一镇一园”覆盖率100%。2020年至2023年,社会公众满意度持续上升,2023年达到95.39%,高于自治区平均值2个百分点,柳州教育事业不断取得新突破。市教育局获得全国巾帼建功先进集体、全区数字广西建设工作突出贡献奖、柳州市全面深化改革先进集体、柳州市“贯彻新发展理念奖”先进集体等荣誉。
今日,正值全市教育大会召开之际,且看柳州如何以铸魂、改革、提质、开放、突破这五个关键词,推动教育强市建设。

学生在全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展现青春风采

铸魂:以“大思政课”拓展全面育人格局


“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9月2日,在柳州市弯塘路小学北校区六年级三班教室,同学们在齐声朗读“老市长”柳宗元的作品《种柳戏题》。琅琅书声,响彻校园。
当天,孩子们重温以“唐宋八大家在新时代的启示——我们今天如何传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柳州市2024年秋季学期“开学第一课”,崇文重教的“种子”就此种进心田。
立德树人,方能铸魂育人。
我市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知识教育,深化“大思政课”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培养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
强谋划,以顶层设计统揽全局。我市建立市领导联系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制度,“领导干部上讲台”形成常态化机制。建立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指导委员会,成立15个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建成广西首个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研究基地。
拓思路,以全盘推动汇聚合力。推动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思政课程,用好柳州工业博物馆以及红色教育基地,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实施青少年“万卷书相伴万里路”终身阅读行动,家校社协同发力提升“书香校园”建设水平。成立柳州市教育融媒体中心,更好地唱响教育好声音、弘扬教育正能量、树立教育好形象。
在柳州,思政课正逐渐从“曲高和寡”走向“润物无声”,在广大学生中成为有内涵、能“解渴”、合“口味”的“金课”,进一步筑牢学生成长成才的思想基础。在2024年6月召开的广西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上,柳州是唯一作经验交流发言的地市。

 2024年全市小学骨干教师教学技能比赛现场

改革:以“内培外引 名师惠柳”锻造师资队伍


9月8日,庆祝第四十个教师节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活动在北京举行,市教育局局长潘旭阳作为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职业教育领域一等奖获奖代表、三江侗族自治县梅林乡中学教师石彦辉作为“全国模范教师”获奖代表参会并接受表彰。
这是我市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锻造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的一个缩影。
师者,人之模范也。纵观龙城大地,“内培”强筋健骨,“外引”携手共建,一首以教育共同体为基调的教育共富曲,正铿锵奏响——
强化“内培”,对内挖潜扩能整合资源,协同改革教师发展支持体系。我市在全区率先出台《柳州市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健全教育人才“引、育、留、用”的体制机制,不断激发教师干事创业的活力。目前,高中专任教师中硕士研究生占比13.12%,超广西教师队伍“十四五”规划任务3个百分点;人才小高地由2个增至5个。与此同时,我市进一步深化教科研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教科研水平领先全区。柳州连续两届累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3项、自治区级83项,每届均获得一等奖。
强化“外引”,对外寻求合作引入资源,建立名师联合培养合作机制。各县区、学校与区内外优质高校、东部教育发达地区开展交流活动显著增加,2024年交流合作项目22项,累计达到54项。部属高校同济大学托管帮扶三江中学,融安县教育局与江苏常州武进区教育局结对帮扶。与西南大学等高校合作实施名师名校长“卓越计划”,对领军人才进行“领航”式培养,培养卓越教师100名、卓越校长100名。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走在广西前列,柳州成为广西首个教育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

公园小学教育集团学生在阅读课上自主阅读

提质:以“教育共富”推动基础教育发展



教育,一头是城市发展的支撑,一头是千家万户的幸福。
我市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作为教育强市民生卷的必答题,聚焦缩小区域、城乡、校际、群体之间的“四个差距”,抓住不同学段的不同情况,逐一突破化解,推动教育优质均衡,用心、用情、用力写下更优解。
——学前教育突出普及普惠。以建设“全国普惠性学前教育保障机制试验区”为契机,仅用5年时间,我市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由24.39%迅速提升至51.84%,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从73.12%提升至91.12%,实现历史性突破,从根本上缓解“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在全区率先开展公办幼儿园延时托管服务试点,2024年秋季学期共计有81所幼儿园开展延时托管,惠及11130名孩子,解决家长“接娃难”问题。
——义务教育迈向优质均衡。我市组建53个教育集团,集团化办学覆盖率超过50%,实现“以老带新、以强带弱”推进城区集团化质量提升;推动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常态化辐射乡村和薄弱地区,2021年起在全区率先开展“教育共同体”改革,组团式帮扶助力“教育共富”,目前共建成覆盖各县区的教育共同体53个,参与学校129所,惠及学生18.7万人,互派交流教师7100多人次。《柳州“教育共同体”助推乡村教育振兴之路》入选教育部地方创新工作典型案例。
——高中教育突出优质特色。全市有自治区示范高中16所(县县全覆盖)、自治区特色高中12所,占比分别达到61.54%、46.1%,占比位居全区第一。建有市级以上学科基地55个,其中自治区级学科基地14个,占比接近全区总数的1/3。构建实施“文化立校、课程育人”的特色文化课程体系,以柳州高级中学、柳州铁一中学为代表的优质高中教育教学质量保持全区领先;以市铁二中学、市第三中学、市民族高中为代表的特色高中走内涵发展和特色成才之路。柳州高考成绩屡创辉煌。

 柳州一职校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参加实训

开放:以“向海图强”拓展职业教育布局


如果说基础教育优质均衡是柳州奋力推动实现的目标,那么产教融合就是检验教育在这座工业城市发挥效应的“试金石”。
广西首位“大国工匠”郑志明、全国“金牌工人”丘柳滨……在柳州,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也有好出路。
这背后,是我市“政校企”牵手、协同育人的同心所向。
我市拥有百年工业史,是西南工业重镇、广西工业领头羊,是国家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城市、产教融合试点城市,现有职业院校25所、近18万名在校生。
如今,我市正力促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四链共融”,已基本建成“政府领航、双元一体、教产相伴、融合发展”,具有柳州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3次获评广西“职业教育改革成效明显的市”。柳州职教园区现有8所院校入驻,在校生规模超过10万人。《“产-教-城”融合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实践》荣获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23年,广西(柳州)汽车产教联合体入选国家首批28家“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名单,为广西唯一。
向海图强,产教同行。我市不断提高职业教育开放水平,各院校、企业持续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积极畅通服务东盟面向全球的开放合作“外循环”。由柳州职业技术大学、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分别牵头的3所现代工匠学院入选首批中国—东盟现代工匠学院;柳州职业技术大学在2022年首届世界职业技能大赛中夺得VR-虚拟设计项目冠军,为广西唯一。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全方位参与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项目建设,为企业节约成本超过千万元;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与老挝甘蒙省职业技术学院密切合作,入选全国首批“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卓越合作伙伴”。

  2024年中小学文艺展演活动现场

突破:以“高教引擎”赋能高质量发展


今年6月,教育部批复同意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为基础设立柳州职业技术大学。
这所柳州人自己的职业大学,是历届市委、市政府多年来谋篇布局、统筹推动,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结出的硕果,助力柳州特色高等教育“新格局”加快成型。
千仞山头更有山,一山去后一山还。柳州高等教育从来不是“孤峰耸立”,而是“群峰并峙”。我市有广西科技大学、柳州工学院、柳州职业技术大学、广西科技师范学院(柳州校区)4所本科层次大学,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智能制造职业技术学院4所高职院校正在与电子科技大学筹备共建“广西电子信息高等研究院”,全日制在校生规模从“十三五”末的8.5万多人,增加到目前的12.3万多人,高等学校规模日益壮大。
发挥高等院校龙头作用,创新攻关能力不断提升。广西科技大学BIM(建筑信息模型)研究中心的智能建造技术作为科研支撑,为深中通道建设注入柳州力量;柳州职业技术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楼华山博士科研创新团队,研究稀土材料改善设备的创新成果批量应用于新能源汽车产品,产生经济效益超过2000万元。柳州工学院承办第二十六届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广西赛区),以赛育人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奋进逐梦,时不我待。
我市将以全市教育大会为契机,锚定“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现代制造城”这个战略首选方向,不断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发展之基,为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柳州实践作出教育贡献。(韦斯敏)

孩子在参加游园活动

来源:柳州日报

柳州铁一中学
1946年建校,广西首批示范性普通高中,全国百强中学。先后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读书育人特色高中。是与清华大学合作的“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大学中学衔接培养试点基地”,北京大学“博雅人才共育基地”三星级学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