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事不决问周瑜,内事不决问张昭!这是孙策对孙权托付江山的遗言,可见张昭地位。
就在前几日,张昭墓在南京被正式确定,很多新闻都说“三国东吴重臣”的墓被找到啦,看到这里我才恍然,原来张昭是三国东吴的重臣啊,以前都小看了他。
我们总会有一种张昭很普通的错觉,可能因为在赤壁之战中周瑜主战,张昭主降,让人产生了刻板印象“贪生怕死”。另外一个原因是,张昭在三国系列的游戏中,也通常是内政向的文臣,既没有诸葛亮那种呼风唤雨的法师形象,也没有赵云七进七出的战士形象,在英雄辈出的三国,确实很难记住他。
回顾游戏,孙权有二张,张昭与张纮,虽然都是内政武将,但是在数值上面很舍得给料,都是7御大卡,而且内政值超高。
最关键是两个带的内政战法,一个管全资源产量提升,一个管铜币产量提升,就这一点给他们四个字“内政之王”。
那历史上的张昭到底如何呢?曾经的东吴文臣领袖,百度百科寥寥数语总结了他的一生,从短短的简介中,不难看出他的人生转折就在“赤壁之战”。
在赤壁之后,就逐渐远离了权力中心,并且常与孙权产生矛盾。他这种情况,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倒还挺多见的,简单来说就是高管失去了总经理的信任。原因有两个关键,一个是赤壁之战的结果,是孙刘联军获胜告终,这就导致主降派的投降策略变为了重大失误,有安享富贵甚至通敌之嫌,导致与孙权本来牢不可破的信任关系遭受沉重一击。另一个关键是,性格刚直过于直谏只不过是孙权的说法,这一点其实是上一点的延伸,作为东吴老臣本来位高权重,但赤壁之后,在孙权制衡之下,可以想见行事一定处处掣肘、进而胸怀愤懑。情绪一旦产生,也一定会不经意间把事情的争论掺杂上情绪的发泄,难免摆事实、论案例、讲功劳,这就导致直谏也变了味儿,即使孙权懂得,也会给他加上一个情绪管理不当的罪名。
所以纵观张昭一生,表面是败在了赤壁之战,根源则在于不懂得孙权。孙权对是战是和,看似犹豫,实则犹豫本身已是答案:想战却难于安定群臣、鼓动三军。若毫无战意则不需权衡,而孙权难断,就表明他也有野心,并且孙家几代人苦心经营的局面,到孙权手里怎愿拱手让人?这么一位有野心的君主,遇上一个保守劝降的臣子,两者的战略方向本就针锋相对,即使没有赤壁之战,只要张昭掌权一天,也定会被孙权找到机会削弱实权。虽然诸葛亮来东吴舌战群儒,看似他推动了孙刘联军,但实际上若无孙权授意,诸葛亮又怎能出现在东吴论政?实际上张昭还是被孙权拿捏了。
孙家在帝王之术这块,确实是玩明白了。但君主过于明白,麾下就不会有糊涂的臣子,这又为东吴之后的内部混乱埋下了祸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