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强公众号与您相伴4321天▲戳上方蓝字关注
「曾仕强每日箴言」
|全文共2262字,深度阅读需6分钟,受益终生|
每个人都希望过上那种无忧无虑的生活,但是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怎么可能会没有忧虑呢?
很多人可能认为财富自由了,就能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了,因为穷人的烦恼大多跟物质有关;
然而富人同样也有烦恼,因为生活中有不少是金钱解决不了的问题。
难道无忧无虑就真的难以达到吗?其实不然,关键就在你的内心是如何对待的......
内省不疚自然无忧无惧
《论语·颜渊篇》记载:“司马牛问君子。子日:‘君子不忧不惧。’日:‘不忧 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日:‘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人与动物极大的分别在于:动物只凭良能,人类在良能之外,尚有可贵的良知。
我们一方面要肯定自己的良知,以良知来逐步排除自己的忧虑和苦痛;一方面也应该肯定他人的良知,以减轻彼此之间的恐惧和不安。
《系辞上传》日:“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
一阴一阳表示太极内含阴阳两仪,其交易变化的过程,便是我们常说的道。
继承道而开创万物,便是上天的好生之德,我们称之为善。
这里所说的善,并不是善恶相对的善,而是“天地之大德日生”的善。
《论语 · 子罕篇》记载:“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天不言不语,而四季运行,百物生成,这就是上天的善德。
孔子因而悟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 · 卫灵公篇》)的道理。
认为上天把行道的神圣责任托付给人,便是人依循天道,发展出道德人生的最佳依据。
上天不但提供我们生存发展的空间,而且还进一步启示我们生无忧、死无惧的安心途径。
一阴一阳之谓道,为何我们不依循易理,走出自己的光明大道呢?
《系辞上传》日:“乐天知命,故不忧。”
这当中必须透过内自省的功夫,至少做到曾子所言:“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我们应当经常玩味爻辞,赏析卦象,依易理调整自己的言行,最重要的是不轻易放弃上天赋予我们的自主权,能由自觉、自省而自律。
无忧必须做到以忧为乐
《论语 · 卫灵公篇》:“子日:‘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一个人若是缺乏长远的思虑,必然招致眼前的忧患。
孔子则提出了长远思虑的做法,那就是《娩语·述而篇》所言:“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这是孔子的自我写照,充满了自得其乐的快意,应该也是理想的人生境界吧!
发愤忘食,表面上看起来是全力投入,把事情做好,当然可以忘掉忧愁。
深一层想,人必须先确立好目标,才可以全力投入,若是跑错了方向,岂不是徒劳无功,更添忧愁?万一误入歧途,后果更加可怕。
人生的目标是什么?
不是赚多少钱、做什么官、从事哪一种工作,而是“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
以行道为目标,才值得发愤忘食。否则像现代人这样,用性命换取金钱,实在不值得。
乐以忘忧,指的并不是一般人所谓的培养工作乐趣,或从事自己喜欢做的事。
像是登山、下棋、打球来自得其乐;更不是打麻将、喝酒划拳,玩物丧志来使自己忘掉忧愁。
真正的乐以忘忧,应该是把所有令人忧心的事,都视为富有挑战性的乐趣。
我们常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同样的道理,我们也可以说:“天下无忧虑,只要养成逆来顺受的良好习惯。”
既然人要弘道,哪有万事顺遂的道理?大抵现代人一生的遭遇,大多比不上孔子当年的困厄。
孔子有那么高深的学问,却一直到五十一岁时才出任中都宰;
即使有出色的表现,却由于国君不争气,使孔子知道不值得再为他效命,只好离开鲁国。
孔子周游列国,吃尽苦头,尚且能够乐以忘忧,为什么我们做不到?
止欲修行以期无忧无虑
心易,真正的功夫,还是要靠自己止欲修行。
《庄子·至乐篇》指出:“人之生也,与忧惧生。”
日常生活当中,无论鬼神、雷电、黑暗、狂野、悬崖、深谭、生人、群众、动物、考试、表演、怪声、肮脏、死尸、噩梦......都会引发恐惧。
现代人生活紧张,失业、减薪、降级、癌症、世界末日、恐怖分子......更会令人疑神疑鬼,随时有恐惧不安的感觉。
害怕贫穷,忧心儿女不孝,在家担心被偷,外出害怕被抢......
种种忧心,虽然明知其为自寻烦恼,却又如影随形,弄得现代人精神萎靡,心情痛苦。
追本溯源,其实忧惧都来自于与生俱来的欲望,以及贪得无厌的心理,迫使着我们一生都在欲心中煎熬,至死方休。
倘若能够自我节制,适可而止,分清楚可欲与不可欲,尽人事以听天命;
尽可能立公心、去私心,合理止欲,应该有助于达到“生无忧”的境界。
而对于死亡的恐惧,主要源于避讳——不敢想也不敢说,以致因无知而产生莫名的恐惧。
长久以来,我们扭曲了孔子所说的“未知生,焉知死”,认为不必了解死亡的真相,不幸却增加了死亡的恐惧。
其实人有生必有死,自古以来从无例外。
孔子的用意是要先分出先后。先知生,然后才知死。鼓励大家在有生之年,把应该做的事情做好。
当死亡来临的那一刻,自然能够走得心安理得而无所恐惧。
这种修行,在以前叫做“修身”,而现代人受到宗教的影响,称为“修行”,实际上没有多大差别。
止欲修行,应该是生无忧死无惧的最佳途径。
本文依据曾教授著作汇编而成
2025年第1期共读活动来啦!
中华名族是倡导孝道的民族
作为一名中国人怎可不读孝经?
这个寒假,诚邀您一起共读孝经
传递古人孝道和智慧
诵读时间:1月13日-1月30日
👇点击下图,将图书请回家,参与诵读👇
以上内容包含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