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论文|镜中野兽的醒来——论电影“奇观”

学术   2024-10-21 18:01   河北  

【摘要】从一百年前电影诞生之初,“真实”问题就一直处于尖锐而敏感的临界状态,无论纷纭繁复的电影实践,还是流派迭出的电影理论,在涉及到电影的本体论时,大多寻求和论证影像与现实世界的亲密关系,其努力的目标总免不了有“真实”一极,写实倾向愈演愈烈,“真实”一维甚至被提到绝对的位置上来。然而,“真实”并不是好电影的全部秘密。——论文在考察了经典“真实”理论的基础上对其加以质疑和发展,通过电影的自体反思、以及对观影心理与现实胁迫的梳理,将理论史上零星提到的“奇观”推举到与“真实”同样重要的维度,它们分别是评价影片的纵横坐标,是电影“雅努斯”的两副面孔。
以往对电影“奇观”的理解大多囿于两点:一是特技效果所带来的视听冲击,一是极具文化揭丑意图的消费美学,因此,这个概念的运用并非是中性的描述,而多含否定与贬抑色彩,且没有系统的论说,只是偶见于零言碎语,论文着重从电影本体论上重新考察和界定了“奇观”,结合世界电影且借助于对当下中国电影的详细个案分析,对“身躯奇观”、“文化奇观”、“叙事奇观”进行了逐一论说,受巴塔耶和福柯的启发,在论述“性奇观”时,大胆地提出“拥有无用的价值是有用的”,且肯定了电影中某些性展示的美学暴力与伦理暴力的必要性与合理性,拥趸“身体的复活”;对“文化奇观”的分析则受益于萨特哲学中“他者意识”的启发,试图讨论一个当下无法回避却非常艰难的问题:即电影如何以清醒、平和、真诚的态度来描述自己与他者的文化奇观;即讨论自身文化时不自我庆幸或丑化,讨论他者文化时又不怀敌意与侵犯;在涉及电影的叙事奇观时,仅仅集中地的论说了“极端情境”这一非常突出却极少被言说的问题,即将非常态的生活、遭际、人物、心态加以精雕细刻,相对、甚至绝对地切断个体(们)在现实原则下所有意或无意遵循的宗教、伦理、法律、道德、惯例与习俗等本来不能无视的关系或联系,剥去重重的理性化外衣,从而直逼本心,为探索“人”的深层欲求与本真状态提供一个理想艺术平台,它不仅提示了生命存在的有限性,让人意识到自身可能性的边界,借此奏出生命最强劲和澎湃的涛声,而且有助于实现罗蒂所主张的“自由”与“团结”。
——在此基础上,论文尝试探寻电影奇观的美学品质,即“唯美的实用”和“(新)巴洛克风格”。论文极力展示出“奇观”对于电影的必要,只为矫枉过正,旨在还“奇观”一个清晰的、完全的面目,并非将“奇观”认定为电影排他的、唯一的本性。通过比较两类美学奇观、两种主体定位以及大小叙事的优势与危险,论文最终提出了一种理想电影构想,即尊重“两极运动律”,营造出一个处于两极之间的张力域,一极是“真实”,一极是“奇观”;一极是“世俗”,一极是“神话”——完美的电影总是“在虚实之间游荡”。

【论文目录】

  • 内容提要
  • ABSTRCT
  • 第一章 电影的两副“雅努斯面孔”:“真实”与“奇观”。
  •     第一节 真实:视觉与心理的双维满足
  •         (一) 经典理论中的“真实”美学
  •         (二) 对经典“真实”理论的质疑与发展
  •         (三) “熟悉的陌生人”:“真实”与“假定性”的相遇
  •     第二节 奇观:集中与绝对的艺术盛宴
  •         (一) “奇观”及其误区
  •         (二) “奇观美学”
  •         (三) 电影为什么需要“奇观”?
  •     第三节 个案分析:论《天下无贼》中的“真实”与“奇观”
  • 第二章 身躯奇观:快惑,人性,美,还是垃圾?
  •     第一节 银幕上的“性”现象速写
  •     第二节 电影是否应该是去“性”的?
  •         (一) “身体的复活”
  •         (二) “拥有无用的价值是有用的”
  •         (三) 美学暴力与伦理暴力
  •     第三节 道德焦虑及解决
  • 第三章 文化奇观:自我与他者眼光之往返流转
  •     第一节 文化奇观的“异域浮现”与“自我形塑”
  •     第二节 “文化利用”与“自我东方主义化”
  • 第四章 叙事奇观中的技术与艺术一瞥:论极端情境
  •     第一节 荒诞际遇与精神危机——总论“极端情境”
  •     第二节 “莎乐美之吻”:爱与死——论“极端事件”
  •     第三节 让体温维持在37°2——论“极端人物”
  •     第四节 心灵追捕与逃亡——论“临界心理”
  • 第五章 电影“奇观”的美学品质
  •     第一节 “郁金香”与“大白菜”的基因重组:“实用”的“唯美”
  •     第二节 “(新)巴洛克”风格
  • 第六章 理想的电影“奇观”:在虚实之间游荡
  •     第一节 勒皮他飞岛与尘世凡间:两类美学“奇观”之外的可能性
  •         (一) 文化渊源和哲学传统的分歧
  •         (二) 制片体制及美学观念的对立
  •         (三) 感知方式和表意策略的偏倚
  •     第二节 两种说谎的艺术:“奇观”中的主体定位
  •     第三节 从普罗米修斯到那喀索斯——解读《英雄》与《十面埋伏》兼论电影“奇观”的大小叙事
  • 参考文献
  • 后记

来源:中国知网

说明:此处转载为交流学习,如不同意发布,请联系删除。

艺术学人
中国艺术学权威资讯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