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产生建筑垃圾近3亿吨,江苏如何绿色高效处理?废渣化身砖料,建起广场步道!

文摘   2025-02-11 13:50   北京  

我不是在劝你订杂志

是想跟你一起打开生活

点击订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通过高水平环境保护,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持续增强发展的潜力和后劲。”

如今,推动各种废弃物和垃圾集中处理与资源化利用,不少地方作出有益探索。近日,记者在江苏探访,看建筑废弃物如何成为建筑资源。

——编  者  
  
清晨,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大道旁一处拆迁工地上,建筑垃圾分类堆放,等待被运至20公里外的苏再投再生资源回收经营有限公司。

与此同时,相隔350公里外,江苏省淮安市淮投建筑再生资源利用公司生产车间内,一批市政砖从产线下线。这些由装修垃圾制成的砖被当地建筑公司采购,将用于淮安城区老旧路面更新。

江苏是建筑业大省和城镇化大省,随着城市更新加速推进,建筑废弃物数量巨大。据统计,全省年产生建筑垃圾近3亿吨。如何绿色高效处理建筑垃圾?“江苏统筹推进全过程管理,加强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陈浩东介绍。

离开工地
数字化监管  全流程追踪

金鸡湖大道旁,拆除下来的混凝土块被装入卡车,拆除项目现场负责人吴嘉浩在手机上填写建筑垃圾运输信息,包括移出量、种类等。装车完毕,司机赵光江确认无误,扫描驾驶座内的二维码填写运输联后,行驶上路。直至车辆抵达苏再投再生资源回收经营有限公司垃圾处理厂区,完成过磅检查,此车建筑垃圾的运输完成。

与此同时,在苏州市城市管理局中控大厅,赵光江驾驶的卡车信息已实时同步至系统后台,车辆轨迹、垃圾类别、工地基本情况等都可随时调阅。“目前,苏州已经将全市所有建筑工程项目、运输单位接入建筑垃圾治理数字化监管平台,确保对生产、运输、消纳数据可查、心中有数。”苏州市城市管理局副局长虞杰介绍。
  
建筑垃圾治理数字化监管平台让苏州摸清了建筑垃圾的底数。虞杰说,过去时常发生倾倒、填埋建筑垃圾的情况,有人还会在半路上将价值相对较高的建筑垃圾分运到“散乱污”小作坊,以牟取更高利润。现在,每一辆运输车上都加装了GPS定位系统,确保车辆全流程信息可追踪、可监控。
  
“每个工程项目产生多少建筑垃圾、每一车运输多少垃圾、需要多久的工期、垃圾去向等信息,依靠系统都可以实时掌握。在工程验收时,会对该工地所产生建筑垃圾进行核算,如发现违规情况,将对工地负责人依法追责。”虞杰说。
  
多次加工  
规模化处置  资源化利用
  
目前,我国将建筑垃圾分为五大类,包括工程渣土、工程泥浆、工程垃圾、拆除垃圾和装修垃圾。其中由于装修垃圾的成分复杂,处理难度较大,对资源化利用的生产工艺要求最高。
  
在淮投再生公司车间,沙发、门板、水管、陶瓷、地砖……各类装修垃圾随传送带被送进破碎机中。
  
装修垃圾从一级破碎机里“吐出”,进入高速旋转的大滚筒筛,被分为小、中、大三种尺寸,分别掉落至对应的传送带上,被运送至3个不同方向。“小尺寸垃圾主要成分是黄沙、石膏,中尺寸为混凝土块、黏合剂,而大尺寸则是水泥、原石、陶瓷。”淮投再生公司生产负责人刘伟向记者展示3种粒径的骨料产品。
  
此时3种粒径的垃圾中仍含有大量轻物质,需完成精细化分拣。经鼓风机吹送出木屑等轻物质,在磁选机前吸出铁制品、旧金属等进行回收……在不同工艺流程中,装修垃圾不断筛分,剔除塑料、木屑、泡沫、布料等杂质,最终得到用于制砖和混凝土的再生骨料。
  
记者在厂区发现,北侧堆放着几十摞不同样式的再生砖,这是淮投再生最近生产的一批产品。“由于再生骨料售价较低,公司不断创新生产工艺,制造出多种款式的再生砖,提高了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附加值。”刘伟告诉记者,这种砖抗压性强,被用于码头铺设,每平方米售价为63元,比原生材料制成的码头砖便宜10%—15%。目前公司可以生产骨料、再生砖、道路水稳、水泥添加剂四大类30余种产品,年营收额达1000万元。
  
在江苏,建筑垃圾处置设施的建设受到统筹管理。“我们根据全省建筑垃圾特点,印发《江苏省建筑垃圾治理专项规划(2022—2030)》,设定阶段性目标、指标,为各地建设建筑垃圾处置设施提供指导。”江苏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城管局副局长杨诚刚说。截至目前,江苏规模化集中式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设施数量达103座,年处理能力为5630万吨,全省建筑垃圾综合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0%以上。
  
回归建材
多场景应用  助城市更新
  
在常州市武进区丰乐公寓小区中心花园,大量十字形透水砖铺设在步道上,周围种满绿植。作为武进区城市更新重要项目,丰乐公寓小区实施了启动海绵城市改造。“这些透水砖就是由建筑垃圾生产的再生产品。”江苏绿和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薛斌说。
  
为推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2013年武进区成立了国有控股的绿和公司。随着越来越多建筑项目将绿色低碳纳入目标,这两年,绿和公司生产的透水砖、预拌混凝土等20种再生建材产品,已经被运用在市政绿化、道路桥梁、城市更新等多个领域。“武进区的人行步道、休闲广场、老旧小区改造项目都采用了再生产品。”武进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薛斌坦言,再生建材正被更多建筑方接受,但同时也面临难题。“在建筑项目中,再生产品的使用率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一方面,市场对再生产品的认可度有待提高;另一方面,建筑垃圾处理企业面临回收成本高、产品品类单一等问题,市场竞争力不强。”薛斌说。
  
提升再生材料使用率,需要政策支持。近年来,江苏各地对推广使用建筑垃圾再生建材产品提出明确要求,江苏省新修订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将于今年3月1日正式施行,要求使用政府性资金建设的工程项目,应当优先采购建筑垃圾综合利用产品,并鼓励其他工程项目积极使用。“省内不少城市也已出台了相关政策,明确再生产品种类、应用工程部位、质量要求及使用比例,支持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陈浩东表示。
  
拓展再生材料应用场景,要靠探索创新。现阶段,轨道类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废弃物的处置利用,依旧困扰着城市建设者。“绿和公司会参与常州地铁5号线建设弃置土资源化高效利用与应用技术研究,协助项目成果在试验阶段应用所需材料加工等。”东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张亚梅说,固废用于大型工程,面临来源广泛、性质不稳定等质疑,开展相关研究很有价值。



来 源:人民日报

编 辑:程小红



建筑杂志社
住建部唯一直属期刊出版单位,是住建系统重要舆论阵地。 ■《城乡建设》杂志(半月刊,1956年创刊,邓小平同志题写刊名) ■《建筑》杂志(半月刊, 1954年创刊,朱德元帅题写刊名) ■《未来城乡研判》(内刊,不定期出版)
 推荐账号,扫码关注
推荐账号二维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