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选刚落幕,“宿敌”拜登和特朗普竟要在白宫会面。这不是因为握手言和,也不是为了“化敌为友”,而是新一轮权力过渡的需要。
但别看这场会面形式上是“和平交接”,背后却是两党政治分裂的冰山一角,甚至还隐藏着新的风暴即将袭来。
时间倒回2020年,那时拜登赢得总统大选,特朗普却以“选举舞弊”为由拒绝承认败选,不仅不启动权力过渡程序,还被“赶出”白宫。
如今,两人角色互换,这次的拜登倒显得大度得多,甚至亲自促成这场白宫会面,强调“和平过渡权力的重要性”。这种截然不同的表现,堪称一场反差鲜明的政治戏码。
但别被这表面的“和谐”骗了。拜登的主动安排,更多是为了尽快完成过渡,而特朗普的回归,却意味着美国政治版图将再次经历一次剧烈震荡。这场权力过渡,或许是拜登离开前的礼貌告别,但对特朗普来说,却是新一轮斗争的起点。
就在这场会面引发关注的同时,败选的副总统哈里斯也成为了舆论焦点。据美媒爆料,拜登可能会在卸任前提名哈里斯担任美国最高法院法官,以接替即将退休的索托马约尔。
这一操作不仅迅速让哈里斯从败选阴影中“翻身”,更可能成为自由派阵营在司法系统中的“防守力量”。
但这一提名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政治考量:拜登政府希望利用司法资源,给特朗普回归后的执政设置更多“路障”。
这一点从自由派法官的频繁退休就可见端倪——大法官的提名往往是长期布局的一部分,而哈里斯的“新身份”,显然不仅仅是政治补偿这么简单。
与哈里斯的去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特朗普的新内阁布局。这一名单中既有早年陪伴特朗普打天下的“熟脸”,如蓬佩奥、莱特希泽等人,也有近年来上蹿下跳的“新人”,如卢比奥、科顿等。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点:对华强硬。
以卢比奥为例,这位被称为“反华急先锋”的联邦参议员,近年来几乎参与了所有“反华议题”的炮制。从香港事务到新疆问题,再到推进对华制裁,他可谓“事必躬亲”。
如今,卢比奥被视为国务卿的热门人选,这一职位让他有机会把他在参议院的反华言论变成实际政策。如果他真的上任,中美关系可能面临更大的挑战。
另一个关键人物是奥布莱恩,这位曾大力支持封禁TikTok的强硬派,可能会接任高级外交或国家安全职位。他在乌克兰问题上的坚定立场,与特朗普阵营的部分人意见不合,但这一点并不妨碍他继续成为新政府对华政策的重要推动者。
特朗普的新内阁布局透露出一个信号:对华强硬将成为新政府的核心议程。从技术脱钩到经济制裁,再到对台军事支持,这些政策或许会在新一届政府中得到进一步升级。中美关系的“缓和”恐怕只是镜花水月,接下来的四年,可能是更加激烈的对抗。
然而,中方也早已对这些潜在的“剧本”做好准备。从国内经济的大循环战略到科技自主创新的快速推进,中方正以更加稳健的步伐应对外部压力。而面对特朗普内阁可能的“反华戏码”,中国显然需要的不只是应对,更是全局性的战略布局。
拜登与特朗普的会面表面上是一场象征性的“和平交接”,但背后却隐藏着两党深层次的分裂与博弈。这不仅仅是一次权力的过渡,更是美国政治新一轮角力的开场。对于中美关系来说,特朗普的回归意味着更大的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