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学习是一个非常需要氛围的过程,这个条件在学校里很好满足,那么在课堂之外,你是怎么给自己创设学习氛围的?
学习的氛围感确实很重要的。
所以我一般会把一些需要很专注或者很精细的理科类任务优先安排在学校完成。
但是一开始还能基本按照计划走,后面发现时间越来越不够用。
因为我的寄宿生,就开始自己在宿舍想办法。给自己买了可折叠的小桌子,留一道题目逼自己回宿舍再写。起初很痛苦,室友们早早休息了我还在做题,但后面慢慢地能不受外界影响完整做完一份试卷,这种成就感是别人无法感同身受的。
我觉得这种课堂之外的学习氛围感主要还是靠自己的意志,都说21天能养成一个习惯,刚开始肯定是枯燥甚至会感到痛苦的,但是一旦习惯养成了,会提高不少学习效率。
很多人说学习是孤独的,你怎么看?
我挺认同这种看法的。
可能是因为本身我自己在中考的时候就发挥一般,去到了一所普通的学校,所以心里有些自卑和不甘,和同学们融不进去。
而且因为学校本身的名气这些,大家对于高考的目标也不高,所以课后还能继续学习的同学真的很少。
这对我来说挺有负担的。甚至还会有人说“你都来这儿了,还拼命学什么”“学那么多有什么用”……我还记得很清楚,连当时的班主任都跟我说过“以你的成绩就别想着考个好学校了”这种话。
所以在我高中生涯的后半段时间,我几乎是带着不甘心在老师和同学们异样的眼光中度过的。
孤独吗?孤独。但是当你试着不去在意别人的看法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其实孤独也没什么。我永远忘不掉我拿着鲜红的录取通知书的时候他们难以置信的眼神,那就一个字——爽。
我最后高考语文是127分,有些算是超常发挥了。
这是一个不低的分数,最后阶段是怎么复习的呢?
我的语文成绩一直都不好,高一高二的时候差不多稳定在90分左右,有时候还不及格。
主要就是在高三前的那个暑假吧。
我当时也是为了多收集点信息在网上疯狂找资料,然后参加了一些社群活动,认识了几个董语文的学姐和学长。
我的薄弱板块和大家可能不太一样,我是写作还行,语基部分和古诗词阅读比较差。当时比较迷茫,因为已经线下上过不少课了,成绩还是没起色。
转折点是在快开学的时候,一个初中玩得比较好但高中不在一所学校的同学给我推荐了董老师的系统班,她当时是已经跟着老师学了一学期了,成绩能基本稳定在110。
我也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先跟着她一起听了一节课(相当于蹭课吧),发现确实有些方法是别的老师没教过的,而且课堂氛围很好,所以就下定决心在最后一年跟着学了。
大概是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我分数就上110了。平时时间不多,我都是攒几节课假期一起听,开学之后第一次模考的分数第一次上了120,后面也几乎就稳定在这个水平。
最值得说的是高考之前那几节点题课。4节左右的样子,我高考超常发挥127很大一部分原因应该要归于这4节课。尤其是最后一天的作文真的稳稳押中了,幸好当时多看了几遍范文(估计最后作文得分52左右)。
很多同学目前陷入了焦虑,跟今年即将升高三的同学们说说这个暑假该怎么做吧。
焦虑是正常的,毕竟到了人生至关重要的阶段了。
但是我想跟大家说的还是那一点:不要过分在意别人的看法,保持自信,养成属于自己的学习习惯。
这个暑假应该是高考前最长的一个假期了,所以在保持学习状态的同时也需要适当的放松。听听音乐,逛逛街,小范围玩个一两天都是可以的,千万不要被”高考“这两个字紧紧束缚住。
我当时的学习过程比较乱,大家可以对比一下,但是不一定适合所有人:
周一到周五7:00起床,23:00休息(周六周日晚起一小时);
早上:英语背诵和一套听力练习,语文背诵;
中午坚持午休四十分钟;
下午:先做一套数学试卷,剩下的时间完成其他科目;
晚上:语文背诵+当天任务复盘+第二天list。
随着复习的进行,相信很多同学都会遇到这些问题:
1、每天都在学习,可成绩就是上不去;
2、明明内容都背了,但依旧会丢分;
3、做好了学习的准备,注意力却总是不集中;
4、每节课都按照老师教的做了,长时间下来进度还是差一截;
……
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