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下旬,巴黎。曾经被压缩在文字和图片里的景象如遇水还原,鲜活地闯入眼前。
巴黎圣母院新近重开,洗去五年前那场大火的痕迹后,标志性的巨大穹顶和玫瑰花窗再现勃勃生机。埃菲尔铁塔游人如织,高耸的塔身和井然排列的钢材,叙说着19世纪的工业浪漫。卢浮宫本馆的厚重与玻璃金字塔的轻盈形成有趣对比,而它与不远处的奥赛博物馆、蓬皮杜艺术中心一起,串联起一条古典、近代和现代的艺术脉络。塞纳河穿城而过,天气好的时候,在左岸的花神咖啡馆,来自世界各地的文艺爱好者静静等候落座,期待欣赏那片被波伏娃、萨特和毕加索注视过的风景。
时隔5年,巴黎圣母院重新开放
游客在凯旋门旁合影留念
埃菲尔铁塔游人如织
奥赛博物馆内的梵高自画像
冬日里的巴黎闹市区热闹无比
有趣的是,穿梭在巴黎街头,中国文化的能见度比想象中高得多。枫丹白露宫内,中国传统的回字纹样与西方天使出现在同一个瓷器上;市中心的精品店,精装法语版《道德经》被放在最显眼的位置;拉丁区有一家专门售卖亚洲工艺品的商店,摆满了搪瓷碗、保温瓶和印着“囍”字的毛毯。市内散落着星星点点的亚洲超市,轻松就能找到国产方便面与珠江桥牌酱油;如果到了华人聚居的十三区,甚至可以吃上一顿正宗的粤菜,一解广东胃的乡愁。
巴黎13区的一家中餐厅,服务员正为顾客点菜
巴黎中餐厅一角
12月22日,山海计划在法国潮州会馆举办特别放映活动
于是,“中法文明互通互鉴”不再是一句抽象的口号,而是一场场触手可及的真实体验。以中法建交60周年为契机,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主办的“向山海走去”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以下简称山海计划)首次在巴黎进行展映,把14部由山海计划扶持创作的华语青年短片带到法国观众面前,在2024年12月19日至23日举办了华语青年短片展映、中法影人论坛、惊喜放映等六场活动。
法国人对电影抱有巨大的热情。展映期间正值降温,淅淅沥沥的雨混杂刺骨的寒风,却挡不住法国人出门看电影的脚步。甚至在放映结束、影院清场后,观众仍然不愿离去,在影院门外一边吹风一边与主创和展映团队热烈畅聊。
山海展映季在巴黎拉丁区艺术影院举办短片放映活动
山海计划青年导演戴晓璐(左)和法国观众在一起
山海计划青年导演张迪(右一)出席映后交流
山海计划青年导演胡峤出席映后交流
山海计划短片首次在法国放映
对中国电影,法国人不会感到陌生。张艺谋、王家卫、侯孝贤、贾樟柯等导演在法国享有颇高知名度,山海展映期间,王家卫作品《2046》也正在法国重映;贾樟柯新作《风流一代》则将在2025年1月登陆法国院线。在山海展映的观众中,一位会说简单中文的老先生Claude Devoir说,他最喜欢的中国电影是吴天明导演的《变脸》;另一位观众Denis在几周前看了《火锅英雄》,感觉非常新鲜:“以前对中国电影的印象都是文艺片,这是我第一次看见中国商业片。”
山海展映季带来的14部山海短片,更丰富了他们对中国电影和当代中国的感知。这些山海短片均主要在岭南地区拍摄,青年导演以新鲜的视角展现当代中国的各个切面。热气蒸腾、草木繁盛的亚热带风光,宗祠与工厂、传统与现代并存的小镇图景在巴黎的大银幕上徐徐展开。
山海展映季活动现场
山海展映季让巴黎观众“看见”广东
“这些作品跟我以往看过的中国电影很不同,叙事独特,质量也非常高。”巴黎青年Hans对中国青年导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另一位巴黎青年Roman则被山海短片激发起探索中国的热情:“我在影片里看到很多不同的方言和地区文化,希望有一天能到当地看看。”借助电影这一世界性的语言,中法两国人民更加靠近彼此。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两国的文化交流和情谊始终生生不息。
12月20日,山海展映季在巴黎Forum des images举办中法影人论坛
2024山海计划短片混剪预告片
总统筹:林海利
总监制:孙璇、胡泉、林如敏
总策划:孙朝方
品牌运营:李艳文、朱帆、蒋铮、郑华如、侯恕望
执行总监:吕楠芳
活动统筹:蔡淳淳
传播统筹:李丽、詹锡伟、刘泳希
图片:钟振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