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下旬,各大高校陆续发布了关于大学生夏令营的招募启事,这标志着新一季的本科毕业生保研竞赛正式拉开帷幕。随着保研比例的不断增加,保研已超越考研,成为许多本科生继续深造的首选。高考后,保研成为了大学生在考公、考编之间必须面对的又一场重要考核。为此,本刊采访了几位正在准备或曾经历保研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呈现他们的选择,并试图理解在这场竞赛中他们所经历的无奈与挑战。
保研之路:从自卑到自信
雷雨,现为某985大学大三学生,回忆起自己的保研之路,感慨良多。他表示,每年五月底,各高校便开始发布保研公告,清华大学往往是最早的。公告发布后,学生们开始提交个人陈述、推荐信等材料,成功入选者可参加六七月份的夏令营。虽然名为夏令营,实质上是一场笔试加面试的综合考核。考核结果分为“优营”(优秀营员)和“备选优营”,优营的比例约为30%,获得优营意味着只要推免资格达成,学校便会录取。
大一时,雷雨并未考虑保研,因为他来自一所普通中学,刚入学时感到自卑。他的高中同学大多来自名校,成绩也都非常优秀,这让他觉得自己在班级中处于中下游。然而,随着专业课程的增加,他发现自己对专业的兴趣逐渐增强,成绩也有了显著提升,从而开始认真考虑保研。
困在单一评价体系中的学生
云俏,211大学大四学生,已经保送到一所中部省份的985院校。她的目标是研究生毕业后回老家考选调生,因为在她老家,985院校的毕业生可以参加定向选调,竞争相对较小。云俏从小喜欢主持,但在读新闻专业后发现自己并不适合当记者,她也不喜欢与人竞争,因而将目标转向公务员。
云俏坦言,保研过程中存在单一的评价体系,要求学生在学业成绩、社会工作、科研学术等方面都要优秀。然而,这种体系忽视了学生的其他才能,使得她们在高考后的大学生活中依然感到压抑与失去自信。
读研之后,考公考编成为目标
王枫,211大学研一学生,通过支教保研进入研究生阶段。支教保研要求学生本科期间有学生干部经历,并在大四毕业后支教一年。研一的学习节奏比本科快得多,要求阅读大量文献,作业质量要求也更高。尽管如此,王枫觉得研究生课程与本科差别不大,她只希望尽快毕业,进入工作阶段。
王枫打算回河南老家工作,理想的工作是高校辅导员、博物馆行政或公务员。她认为这些工作虽然与专业不直接对口,但能提供稳定的生活。保研期间的种种压力让她决心工作后不再“卷”,选择回到小城市享受相对轻松的生活。
保研对大学生来说是一场重要的考核,它不仅影响学业和职业选择,也对学生的心理和生活方式产生深远影响。通过采访雷雨、云俏和王枫,我们看到了保研过程中的种种挑战与抉择。无论是从自卑到自信的蜕变,还是在单一评价体系中的挣扎,亦或是对未来工作的向往,他们的故事都展现了保研背后复杂的现实与情感。希望这些经历能够为正在准备保研的学生们提供一些启示和帮助。(以上文章均为抹去真实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