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有一方人的文化传承和性格特点。山东人最突出的、也是全国人认可的一个性格特点是:耿直、忠厚,这是正面评价;当然也有中性评价的:倔强、粗狂;也有略带贬义的评价:死心眼、一根筋、说话生硬、不懂人情世故等。
总之,正面评价山东人性格的还是主流。
当然,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总结山东人的性格特点,并不是说,所有山东人都具备这种性格特点。如果你单独拿某一个山东人对号,可能有出入,这里只是大体而言。
另外,也并不是说肯定山东人有这种性格特点,就意味着否定别的地方的人也有这种性格特点,作者没有这个意思,其实,在历史上山东省的地域和周边省并没有严格的划分,所以山东人的性格特点,在其他省的人也具备,我们只是相对来讲,山东这一方人的性格特点更突出、鲜明一些罢了。
外地人对山东人的总体评价;耿直、豪爽、忠厚、义气,容易打交道,值得交朋友。山东人心里想什么就说什么,直来直去,不会想一套、说一套、做一套,让人猜不透,一般来讲,山东人的喜怒哀乐都挂在脸上,表现在言语上。
破解山东人性格特点的基因密码,还得从山东的简称“鲁”字说起。“鲁”字在最早出现的甲骨文里,上面是一条鱼,下面是一个口,意思是说,这里的鱼很好吃。鲁字的本意解释是:小心吃鱼,默不作声。因为远古时期这里入海,鱼多,味美,所以把这里称为鲁。后来,人们发现,这个地方的人性格耿直,直率,人们就把这种性格,称为鲁人的性格。于是,“鲁”就有了直的意思。“鲁直”也就成了一个专门词组。也正因为如此,先贤造字之时,给鲁加上木的偏旁部首,“橹”代表摇船的木浆。因为船桨需直的,而鲁地的人,就代表直,所以一直以来,“直”也这成了山东人的原始本色。
在更远古的时候,山东人被称作东夷。许慎在《说文解字》解释:“夷,从大从弓。”意思是说东夷人是佩带弓箭身材高大魁梧的大汉。传说中射日的后羿也是东夷人。一个连太阳都敢射的部落民族,还有什么不敢干的?勇敢和鲁直的性格,是山东人的祖先遗传下来的文化基因。
山东又是孔孟之乡,山东人继承“周孔遗风”,坚持“孔颜人格”,历朝历代名人名家辈出。
据粗略统计,《二十四史》中涉及到的山东人有1000多位。仅在中国民间封为“圣人”的就有:先圣左丘明,儒圣孔子,亚圣孟子,军圣孙子、兵圣孙膑,五行邹衍,和圣柳下惠,巨匠鲁班,医圣扁鹊,笔圣蒙恬(秦朝蒙阴人,大将,传说毛笔发明者),算圣刘洪(东汉蒙阴人,珠算创始人,天文历算学家),智圣诸葛亮,书圣王羲之,农圣贾思勰等等。
山东人重视“忠孝两全”,《二十四孝》中“孝动天地”的24个故事,有10个出自于山东。
山东人爱打抱不平,“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这是山东人的性格使然。
山东是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比较多的省份。著名的农民起义有:西汉的赤眉军起义,隋末的瓦岗寨起义,唐代的黄巢起义,宋代的梁山泊起义,近代的义和团等。那些起义军的领袖人物都不同程度地带有齐鲁文化的印记。
山东人性格特点除耿直外,还有一个突出特点是本性仁厚,对上讲忠诚,对朋友讲义气,对前辈讲孝敬。一旦他们认准了值得为之忠心耿耿的人或事,就会忠诚有加,不会有丝毫懈怠。忠君报国,是这种精神的集中体现。当年抗美援朝跨过鸭绿江的志愿军百万指战员中,有28万是山东兵,有2万人长眠在朝鲜。山东人过去最愿唱《大海航行靠舵手》。历史上,瓦岗寨好汉程咬金算是“半个皇帝”,还是众好汉将他硬推上去的,不久,就自动卸任了,后来又和众好汉一起辅佐李世民打天下、坐天下;宋江请大宋皇帝当舵手;诸葛亮辅助刘备当助手。刘备临死前把一个扶不起的阿斗托付给诸葛亮,他都鞠躬尽瘁地辅佐,一直到自己累死五丈原。所以有人戏称山东人是“大海航行靠舵手,没有舵手找舵手,心甘情愿当助手,一心一意跟着走”。
正是因为山东人的这一性格特点,在中国的历史上,尽管山东人参与和发动的起义很多,但山东人做皇帝的几乎没有,做将帅的却很多。至今北京城里卫戍部队和武警部队都喜欢招收山东兵,这些战士复员后当保安的也很多,这恐怕也是与看重山东人的忠诚、厚道和耿直的性格特点有关系吧。
从秦汉拓土开疆的将领蒙恬蒙毅家族,到汉朝陈汤(今山东兖州人)一句:犯我强汉天威者虽远必诛!更能体现山东人的豪情壮志与家国情怀。而汉代赤眉起义盘踞泰山地区又是一座汉代起义高峰。到了唐朝开国功臣秦琼、程咬金、李绩等,更是为大唐奠定威名远播。而唐末枭雄黄巢的起义运动又是一个起义高峰,黄巢也被称为半个皇帝。爱国词人辛弃疾(济南历城人)、李清照(济南章丘人),在词作的感情基调上,都贯穿着抗敌报国的情怀。辛弃疾坚决主张抗击金朝,反对妥协投降,在临终之时,还大喊:杀贼、杀贼!抗金报国之心至死不渝。
山东人乡土观念很重,山西有歌曲《人说山西好风光》,而山东民歌却是《谁不说掩家乡好》。另一首由山东人最先唱红的歌曲《父老乡亲》,唱出了山东人心中的浓浓乡情,“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是山东人的真实写照。支边去新疆几十年的山东汉子们,在采访他们的摄像机面前,齐刷刷地跪倒一大片,面对几千里之外的东方齐鲁大地,和着夺眶而出的眼泪,高喊一声:“山东的父老乡亲,俺们给您拜年了!”这跪地一拜,淋漓尽致地体现出山东人的思乡恋土之情。山东人称山东人为“老乡”,电影“智取威虎山”中的少剑波遇到从山东闯关东来的老猎户时,也是称他为“老乡,我们是工农子弟兵”。
“老乡观念”可能是专对山东人说的。江西人称“老表”,世上却没有“老表观念”。有一种说法“山东靠老乡,河北靠中央”。山东人固执地认为“在家靠父母,出门靠老乡”,无论是当年闯关东的也好,而今在外打工的也好、做生意的也好、当兵的也好,山东老乡特别“抱团”,逢年过节说是请朋友吃饭,倒不如说是请老乡吃饭,一大桌子朋友几乎都是山东老乡。山东人在外地只要一遇到操着老家口音的“老乡”,立马都有一种强烈的亲近感、信任感。
山东人的老乡观念浓重,应该说有其历史文化和地理渊源的,这可能有两个方面的特殊原因。一是传统的齐鲁文化是天南地北山东人共有的思想基础和文化认同,当他们在异地他乡走在一起时有着天生的“共同语言”,相同的价值观念,自然就会产生一种亲近感和信任感。二是因为山东半岛的特殊地理环境,在交通、通讯不发达的古代,他们交流、交往的圈子不象其他省份的人那样方便互融。
和山东人打交道要有耐心,需要慢慢来,山东人的性格有点象“暖水瓶”,外面凉,里面热。他一旦和你交了心,将你认作了朋友,就会死心塌地与你相处,为了朋友他会“两肋插刀,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台湾一位叫杨年慈的山东济南籍作家,他在《故乡的民性》一文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外地人路过本乡,碰上大雪天气,向一位老者请问什么地方能找到旅馆,老者摇头不答。那人又向老者求宿,老者说:“你张口就找旅馆,俺当你嫌恶俺家里肮脏,容不得你这个贵客呢!”老者把客人安置在客房里,脸色冷冷地往里院去了,客人不敢再兴求食之想,就饿着肚子睡了。一会儿,老者转来,一看客人上了床,勃然大怒,骂道:“你怎的这么看不起人?当俺一顿饭也管不起你?”客人举眼一看,竟然摆下好几样菜肴,有酒有肉。大雪数日不停,老者天天酒肉招待。雪霁之日,客人不敢不告而别,留在客房里等老者出来。老者出来了,一看客人没走,怪生气地说:“怎么,你想叫俺养你一辈子么?”客人表示连日打扰,于心不安,想付给老者饭钱,老者大声嚷着:“你从哪点儿看俺像个卖饭的?”客人急忙收回钱来,忙向老者道谢,老者更火了。“谢啥?几顿饭也不能把俺吃穷喽!”
故事中老者的言语作派,性格特点可以说是山东人的典型代表。既待人诚实,又性格直爽;既照顾周到,又言语生硬;既仗义疏财,又是非分明。初次和这样的山东人打交道,你可能承受不了,但是,时间一长,你就明白了,这老哥是好人啊!
山东人外表显得粗狂、豪放,其实往往是粗中有细,虑事缜密;表面上显得木讷、愚钝,其实常常是洞察秋毫,心知肚明,只是不善于言语表达而已。
与山东人相处,你千万别以为他老实、憨厚容易欺负,一次两次他可以忍让,如果你得寸进尺,一而再,再而三,一旦真惹急了他,他会与你死磕到底,甚至以命相搏。
山东人具有一套特殊的家庭价值体系。中国社会是“国与家”的结合,是一个以家庭为本位的社会,社会方方面面都带有浓厚的家庭色彩。齐鲁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念,始终对山东人的人生价值取向起着主导作用,其中“齐家”占中心地位。人们常说,不能齐家,何以治国平天下?可见,“齐家”是山东人人生价值的一个重要标准。
山东女人相对来讲也有其鲜明特点,前几年,因十八届中央领导的夫人中山东人较多,于是就流行一种说法“夫人如果不是山东的,就不好意思给别人说”,这当然是一句玩笑话。但也从侧面反映出山东女人为了支持丈夫的事业,勇于牺牲自己。如果能娶一位山东女人做老婆真的是你的福气。
山东妇女特别是家庭主妇有着严格的要求。山东家庭中对男人女人的分工要求很明确,概括为“男主外,女主内”。在过去,妇女们相夫教子的观念根深蒂固,她们要恪守妇道,“三从四德”;三从,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容、妇言、妇功。
山东女人经过两千多年的传统文化熏陶,一代代传承,特别能吃苦耐劳,任劳任怨,温柔贤惠,忍辱负重,尊老爱幼,团结互助。她们给家庭带来温暖,为社会做着贡献。孔子之母,孟子之母,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近代以来,山东又涌现出成千上万的红嫂、好军嫂、石油大嫂、兵团大嫂等。当年新疆建设兵团要解决官兵的婚姻问题,8000多名山东妇女义无反顾地奔向天山,为祖国的边疆建设献了青春献终身。
前面说了很多山东人的优点,人往往是这样,凡优点突出者,其缺点也突出。其民受益于其地,也受制于此。譬如多数山东人乡土观念凝重,官本位意识浓厚,商业意识滞后,思想相对保守,不太会灵活变通,固守其方言令外人感觉土气,豪爽过激,令人感到不够礼貌等。
由于其性格耿直、“不懂人情世故”的特点,在当今的社会中,尤其在机关、事业单位及其他团体中,往往不受人待见。
随着过去几十年市场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的增多和城镇化的提升等原因,过去地道传统的山东人正变的越来越少了,你发现了吗?
不知道总结的准不准确
欢迎大家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