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是如此的美丽,工作中结识的朋友们又如此的真诚。一直以来,西藏厚重神秘的文化深深地吸引着我,让我着迷,可是帮扶任务已近尾声,太多的故事只能留待今后慢慢回味。”在为期一年半的帮扶任务结束之际,董昕感慨万千。
援藏精神催奋进
援藏精神是薪火相传的精神,是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时年54岁的董昕在接到参加援藏帮扶的通知时,内心深处的使命感被瞬间点燃,怀揣着对那片土地的向往和为人民服务的坚定信念,义无反顾的投入到了援藏工作中。
2024年4月,初次进藏的董昕,感到了西藏的蓬勃发展,他说“来的太晚了,如果早些年参加帮扶,那个时候的条件一定比现在更加艰苦,那个时候的工作环境也可能更加困难。也许就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创造“老西藏精神”的前辈们的艰辛,能够理解他们的坚定信念和坚韧性格”。
董昕仅用了一周的时间来适应高原的环境、调节自身的状态,便投入到了援藏保供工作当中。他前往国网尼木县供电公司的仓库进行直送项目现场物资验收工作,面对现场简陋的仓储条件和工程现场环境,董昕迅速摆正自己的心态,把自己放到拉萨的大环境中,主动改变自己的工作方法,直面当时的现状,以新的面貌、新的状态进入到帮扶工作中。
董昕说“西藏太大了,拉萨也太大了”,尽管拉萨市是西藏所有地市当中面积最小的一个,但是当项目现场在尼木或当雄境内时,一天跑一个现场是正常的,有时是早上上班时出发,午休的时候到现场把工作做完,当下午上班时,再乘着小黄车返程,两三百公里的路程在内地可能已经出省了,但是在西藏,在拉萨却是实数平常的事,进藏两个月,董昕的行程就已经累计有2000公里,对此,董昕表示“跑现场是一个应当坦然面对的现实,没有一丝一毫的讲条件的地方。”两个月的时间就跑遍了拉萨所有的区县,对所有的物资仓库都已了然于心。
管理创新强造血
在一年半的援藏帮扶期间,董昕针对公司现场到货验收管理不完善的问题,编制《现场到货验收要点》,推动现场验收与抽样检查有效结合,对供应商在供货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问题进行细致排查,对责任方及时约谈整改,进一步规范物资管理。
在即将结束帮扶任务时,董昕感慨道:“帮扶的时间还是太短了。我们从市公司跑到县公司或者某一个工程现场,以目前仅有的17人的团队,在保障日常工作同时要跑7个区县公司的每一个现场,去年还能勉强坚持下来,2024年突然增加的保供任务,使得物资供应有大批量的货物要同时到达现场,为了保证工程项目施工建设的顺利实施,准时的完成现场到货验收,以有限的人力和设备,完成现有任务真的是不容易。”针对这个问题,他将自己的设想交代给公司物资管理部的人员。“如果将来还有更多的更大量的现场同时到货的情况发生,以现有方法很难完成,必须依托有效的技术手段,调动县公司的人力资源,建立更加实际和完善的制度,把物资保供工作顺利的开展下去。”一些新的想法和新的设想在董昕心中逐渐形成,可惜一年半的帮扶工作接近结束,他只觉时光如箭,叹息没法亲自参与将自己的想法变成做法。
“帮扶最大的意义不是输血,而是提升他们自身的造血功能力。”董昕对物资管理部管理与技术的帮扶,新思想新理念的灌输,不断激发了部门员工敢想敢做的创新活力,为拉萨保供工作做优做强输送不竭的力量。
心血交融促团结
在拉萨的这一年半里,帮扶工作改变了董昕过去熟悉的案头工作方式,大部分工作时间都在跑现场的供应工作,让董昕原本白净的脸很快变成古铜色。在节假日,甚至年休假时,董昕也把时间都留给了拉萨,他学习着西藏的人文历史,用双脚丈量着拉萨的每一个角落,雄伟壮观的布达拉宫,迷人的八廓街,壮美的雪山,秀美的湖泊。他经常自豪地跟同事们说:“今天在八廓商城里有好几个藏族同胞用藏语跟我搭话,我已经完全融入西藏了。”
董昕拥有一片赤诚之心,作为一位熊猫血,在内地时已是献血奉献奖“金奖”获得者,进藏不久,他就提前主动联系西藏血液中心,如果有需要献血,可以随时联系他。帮扶一年半期间,他曾接到过两次求助电话,都是需要同类血型的帮助,董昕没有丝毫犹豫,及时调整好自己的生活和饮食,两次伸出了自己的手臂,无私地帮助他人。
在离别之际,问到董昕帮扶工作有没有留下什么遗憾时,他直言不讳:“当然有,在拉萨开展帮扶工作留给我的经验将会影响我终生,在拉萨收获的友情是如此真诚可贵,可是帮扶任务已近尾声,太多的故事只能留待今后一点点待发掘。朋友和美景会留在西藏,可是所有的情谊会伴随我今后的工作和生活,我坚信,那耀眼的金顶、巍峨的雪山、深邃的湖水和漫天银河会不时地出现在我梦中。”
- END -
作者:阿旺平措、米玛仓决
责编:米玛仓决
校核:嘎玛玉珍
审核:巴桑卓嘎、冶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