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厂点评”频道致力于点评粮厂的季度财报、产品发布会、市场表现或其他重大事件,不追求信息即时性和效率性,主要为读者提供粮厂研究员的观点。
我非常喜欢这次演讲,不仅仅因为演讲中提到了我文章里的申立力教授,更重要的是”勇气”也是我在过去三年中思考最多的一个话题。
在我看来,雷军的勇气体现在两个维度,一个是在巨大不确定的时代背景下,重新出发的勇气;另一个是在所有人都不看好的质疑声中,继续前行的勇气。
I. 在巨大不确定的时代背景下,重新出发。
“当一切都处于不确定的状态下,你是否还愿意全心全意地工作?” 这是作家唐诺在《十三邀》中发出的灵魂拷问。
让我们重新回到2021年初,小米刚刚宣布造车的处境:
2021年1月,小米集团被美国国防部列入了军事清单,美国投资者在规定的时间内要抛售所持有的小米股票和证券,股价因此一落千丈;如果再被进一步制裁,小米可能也会面临华为今天的局面。
同时,刚刚发布的小米旗舰系列手机11出现了意料之外的WiFi事件,网络舆情喧嚣尘上,小米高端战略遭遇挫折,眼睁睁地看着苹果攫取华为让出的市场份额。
还有,新冠疫情的反复让小米线下10,000家门店的雄心计划遭到冲击,高峰时期接近四成的小米之家没有办法正常营业;而小米新零售偏重的商业模式,相当的损失只能由小米自己吸收。
我不知道对于雷军,那段时间在小米创业历史的艰难时刻里能排在第几位,但是在当时的背景下,雷军拍板造车,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这是九死一生。
坦率说,雷军遇到的问题,和大部分普通人在疫情三年中遇到的问题并无二致,都是在时代洪流下的无可奈何。但是区别在于,大部分人认为自己不过是时代的一粒尘,躺平是无可厚非;而雷军选择了在巨大的不确定性里,勇敢的重新出发。
“勇敢之人并非无所畏惧,而是即使忐忑不安,依然勇敢行动。” 这句话来自于心理学家、斯多葛学派作家Donald Robertson。我不确定雷军有没有读过希腊时期的斯多葛主义哲学(Stoicism),但他一定是斯多葛理念极好的实践者。
斯多葛主义诞生于希腊和罗马衔接的希腊化时代(Hellenistic Age),是后城邦时代里极度不安和混乱的一段时期,诸多哲学家开启了“在不确定性中如何幸福生活”的反思(著名的基督教也诞生于这一时期);而斯多葛学派便是其中璀璨的思想成果之一,最出名的代表是我们熟悉的《沉思录》作者马克·奥勒留(Marcus Aurelius)。
我在过往文章里反复引用过斯多葛学派的基本方法论:“要想获得幸福与自由,必须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一些事情我们能控制,另一些则不能。只有正视这个基本原则,并学会区分什么你能控制,什么你不能控制,才可能拥有内在的宁静与外在的效率。”
而践行这个理念,需要的正是斯多葛主义强调的智慧、节制和勇气(wisdom, temperance, and courage)。如同《平静祷文》(The Serenity Prayer)里告诉我们的,用智慧去分辨哪些事情是无法改变,用节制去选择那些难而正确的事情,而用勇气去实现那些做出的选择。
首先,雷军虽然无法改变大国地缘政治的长期不确定性,但他没有和有些企业家一样搬去新加坡或者硅谷,以投资作为主业(还能顺带收一些门徒);而是选择鼓起勇气在从未有人成功挑战美国政府的背景下,发起诉讼并通过程序正义获得了全面胜利;同时积极的改变小米国际业务的管理方式,在后续地缘政治下的不确定性事件里表现地游刃有余。
其次,雷军虽然无法改变新冠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但他没有短视地选择关闭所有线下亏损门店,退守小米擅长的线上领域;而是选择鼓起勇气维持现有门店的规模,并不断精益管理提高坪效和店效。正因为如此,这些mall店在小米13/14数字系列销售中承担了超过50%的比例,在SU7发布时为传播触达提供了极大的杠杆效应;同时小米之家也开始朝着国内15,000家和国际10,000家的新目标迈进。
再次,雷军虽然无法改变消费电子行业对全球化分工的高度依赖,但他没有选择坐以待毙,被动接受供应链的波动;而是选择鼓起勇气攻克核心技术,以“软硬结合,AI赋能”框架,自建手机/汽车工厂,自研澎湃系统,相信不久的将来大家也会看到澎湃SoC芯片。
所以,我在2023年的粮厂年终总结里写道:疫情带来的不仅仅是苦难,也有反思。疫情让我们退后一步,去反思原本生活中理所应当的东西,也帮助我们厘清生活中重要的人和事物。因此,总有少数人,在巨大的不确定性里,依然坚持长期主义和延迟满足,鼓起勇气重新出发,并且在2023年开花结果。
II. 在所有人都不看好的质疑声中,继续前行。
如雷军在演讲中所说,作为一个进入汽车行业的新人,几乎所有人都可以来拍着肩膀给“军儿”几句建议和忠告。
在造车初期,小米没有收获任何看好的声音。在和基金经理或分析师的交流中,他们都告诉我对于小米造车的悲观看法;甚至认为小米如果能够停止造车,股价可能会修复得更快。诚然,造车是前期资本投入极大,但成功概率极低的业务。从概率论的角度,机构投资者在造车业务没有显著进展的时候当成负资产并不过分。
然而令人沮丧的是,三年来随着小米造车的不断推进,市场和机构并没有因为这些积极信号而修复自己的悲观看法,甚至继续冷嘲热讽;一直到今年3月小米SU7上市前夕,我和机构投资者交流的结果还是他们认为SU7首销只有3000台的水平。
如何在所有人都不看好的质疑中继续前行,我认为真诚热爱和信仰是雷军最大的勇气来源。
首先是真诚热爱。坦白说,雷军这次演讲里提到的,亲测100多台车,下场考赛车驾照,以及参与寒暑车测试等等,都已经超越了公司高管或者投资者的范畴,而是作为SU7的头号产品经理去深度参与。金山的朋友们告诉我,这和当年做游戏的时候一样,雷军也逼着自己把不爱玩的游戏统统玩了一遍。
其次是信仰。虽然热爱可以抵挡很多,但也要承认理性的有限性,个人的有限性。我相信在这造车的三年里,雷军肯定也面对了很多无法解释和证伪的质疑,一切都只有在SU7真正发布的那一刻才能揭晓。在这样的时刻,可能雷军能做的只有信仰,对于小米方法论和米粉的信任,相信“好的方法论,就能对应好的产品”,而这些产品会被认可小米价值观的米粉买单。
我之前的文章也写过,丹麦存在主义哲学家克尔凯郭尔(Kierkegaard)曾提出过一个“信仰之跃”(a leap of faith)的观点。大致意思是:面对不可能和疑问,理性的人就只有放弃或否认,并永远为失去的东西而悲伤。这个时候,人只有靠着“信仰之跃”,用信念的力量战胜疑问和理性上通常认为是不可能的事。
III. 客观看待小米的进步有那么难吗?
关于质疑,我还想再写几句,那就是客观看待小米的进步有那么难吗?
似乎不看好小米的人总能找到看空SU7的理由,最早质疑牌照,牌照搞定了就质疑产品力,产品力拉满了就质疑首销数据,首销数据爆了就质疑产能,产能提升了就质疑交付,交付过万了就质疑毛利率,毛利率满足了还可以质疑第二台车和第三台车,周而复始。
固然SU7“4分钟10000台,27分钟50000台”的销量证明是对于这些质疑最好的回击,但如果正是因为这些质疑,小米没有能抗住这三年,中国新能源市场少了这样一台SU7的车,大家会不会觉得可惜?
我很清晰的记得2019年5月,摩根士丹利分析师Adam Jonas给予特斯拉股价的悲观情形预期是从97美元跌到10美元,下跌幅度大约是95%,对于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的前景十分不看好,即便是马斯克也一度疲于应对这些负面观点。然而,5年后的今天再来看,孰对孰错,一目了然。
我其实也很困惑,互联网舆论为什么不能对小米宽容一点?难道大家不应该珍惜已经到了如此咖位,还活跃在一线的雷军么?在中美大国的博弈下,中国依然能够崛起,不正是依靠华为、比亚迪、小米这样的创新性企业么?
我在很久以前的文章里写过一个小米股东的自我修养,提到了几条我认为很重要的原则,和大家再次分享:
首先,判断一个事物要用好“第一性原则”,这是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中提出的,指代那些最根本的论点和假设、核心逻辑。当对小米有一个绝对价值判断的时候,要停下来问自己一些常识性问题,反思这个绝对价值判断是否掺杂了主观成分、是否有信息遗漏。
回答这些问题不一定都引向利好小米的答案,但大概率可以让自己更加理性客观的看待小米。一个公司成长到千亿规模的时候,任何人都能轻易的找到这个公司的优点,也能轻易找到让人失望的地方。其实这个原则小到企业(苹果、特斯拉、微软),大到评判一个国家,都能适用,没有事情是非黑即白,而是看你的核心逻辑是否成立,即第一性原理。
其次,尊重常识,设定合理预期。小米集团不过是一家仅仅成立14年的年轻公司,大家要将自己对小米集团的预期调整到合理的区间,无论基本面,还是股价。小米不可能像修仙小说里的男主角一样,在山洞关一夜就可以练成绝世武功;也不可能由于一点小挫折就自绝于江湖。在真实的商业社会里,小米集团更可能的是沿着正确的路径,一步一个脚印的进步。
最后,理清逻辑,警惕预设立场。现在互联网上绝大多数的舆论都是预设立场的,例如小米该不该造车、有没有核心技术。当一个人已经预设了立场,他会不断找寻有利的论据来支持这个立场,同时忽略一些对自己不利的事实。这样的情况下,一方面投资者会做出错误的决策,另一方面也拒绝了别人纠正其错误的好意。所以,放下自己已有的立场,从客观的角度重新看待小米,可能你会有新的发现。
文章的最后,重新说回勇气,分享两句我非常喜欢的话,与大家共勉。
第一句是第欧根尼被问及从哲学中学到了什么时,他回答道:“准备迎接每一种命运。”
第二句是罗翔被问到人类美德中最高级的词汇,他说:“是勇敢,当命运之神把你推向那需要勇敢的时刻,希望你能如你想象中那般勇敢。”
粮厂研究员Will
2024年7月21日夜 于 北京往香港的航班
PS:最近非常多朋友在雪球留言关注「小米粥」微信群,但受限于雪球不允许直接或者间接引流的要求,我很抱歉无法回复。如果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公众号私信留言「加群」获取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