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回归乡土,枕月眠风”乡土文学创作大赛顺利举办

文摘   2024-12-26 21:07   陕西  

乡土文学创作大赛

“回归乡野

枕月眠风”


为响应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号召,涵养美丽乡村“书香”气息,人文学院于12月13日至22日举办了“回归乡野,枕月眠风”乡土文学创作大赛,呼吁全校学生以乡土为创作基点,引起我校青年对乡村生活的广泛关注,鼓励基于本土文化的深度思考与创作表达。





活动期间,我校学生积极响应,植根乡土风情主题,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意与才华,创作并提交了涵盖诗歌、小说、散文等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参与征文活动人数达200人。征文作品呈现的内容丰富多彩,或展现现代化进程中青年对乡土生活的认知,或反映人文关怀的承载与民族精神的探索等方面的内容,不仅彰显了我校学生出色的文学创作能力和敏锐的社会洞察力,更为传承与弘扬本土文化贡献了青春力量,让本次征文活动成为了一次乡土人情展示碰撞的舞台。


评选结果


经过认真评审,评选结果如下:能电学院丁鹤童的《明月魂》、人文学院周瑾萱的《不眠乡》获一等奖;材料学院卫戈豪的《情牵延安乡土,心醉黄土底蕴》、地测学院王馨露的《鄂尔多斯,我的眷恋》等六篇作品获二等奖;材料学院杨钏屿《故乡的祭典》、电控学院王浩《蒲城情韵》等十篇作品获三等奖;公路学院袁昊《火光中的年》、人文学院邹逸昕《农村•奶奶·现在》等十篇获优秀奖。获奖作品不仅深刻描绘了乡村的自然风光与人文风貌,还巧妙融入了作者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解与支持,展现了我校青年学子对乡土文化的深情厚谊与创新诠释。



此次“回归乡土,枕月眠风”乡土文学创作大赛的成功举办,既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展示文学才华的平台,进一步激发他们对文学创作的热爱和追求,又推动了校园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为打造书香校园、文化校园注入了新的活力。未来,人文学院将继续举办更多相关的文学创作活动,鼓励用文学展现对时代与祖国发展变化的思考,为我校学子提供更多施展文学才华的机会,并希望通过这些活动引导同学们更加关注乡土与自然、热爱生活,进一步培养其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以文学的创新方式助力乡村文化繁荣振兴,为祖国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文学润心灵



展示作品



1

《不眠乡》一等奖  

人文学院 周谨萱 

碎碎念岁岁,穗穗长,

年年似怜怜,恋恋乡,

零星的记忆缝补成悲喜的杂感。

此岸,彼乡,孤影遥望,

添得惆怅,少年却清狂。

黄沙飞扬,昂扬中,

未弯少年的脊梁,

奋进尘土,山坳。


信天游唱来,把白肚巾绑。

回声,掠过山峁,爬上树梢。

春花,秋月,夏日,冬雪,

结成乡愁,

揉进少年紧皱的眉头,

印刻记忆婆娑的心头。

一等再等,

咽下黄沙,眼角生动篇篇流转似从前——

奶奶摇扇,

六十年纪并不封建在跨年代的痕,

告诉我:“别困在这小小的城。”

小小的人还不会吻,

摇着奶奶的扇,跌落小小的问。


说书人站稳,秧歌队进门,

声声,在说离分,

结成记忆的哽——

穿过少年眼眶疯长的蔚蓝夏季,

道叛经离,不问归期。

再没有摇着的蒲扇,

爱唠叨的小老太,

不再言语。


乡土还是那一片乡土,

还是一户守着一山,

可是人事不尽如故,

埋骨,安魂,

相念相惜却不得相见离人。

如今,坐在院子里的人是我,

不舍昼夜的人是我,

摇蒲扇的人也是我。

何年,何月,何时,何地……

纵,全想念的痕迹。


不眠,不见,

一个住在心里的人。

小小的我痴痴等,

小小的乡,

解开小小的问——

今已亭亭,无忧亦无惧,

“奶奶,我没有困在小小的城。”


2

《烟火旧时》二等奖

信息工程学院 吴宇伦

青瓦屋顶旧痕痕,

炊烟袅袅透窗温。

榕树根深藏岁月,

枝头鸟语轻吟笙。

小桥流水细无声,

桥下石苔绿意生。

村头老牛摇慢尾,

夕阳映照尘土轻。

家门前,溪水流,

水中倒影老母愁。

她手捧藤篮采果,

笑声融入风间幽。

父亲木犁破土痕,

泥土气息扑面闻。

黄昏归来灯火点,

饭香穿透每个门。

一缕青烟上天际,

带不走,未曾忘的你。

故乡在梦里飘渺,

却在心中永难弃。


3

《故乡的祭奠》三等奖

材料学院 杨钏屿

炊烟袅袅,绕村升,

暮色沉沉,故乡深。

枯藤耷着老树,僵在村口,

岁月如风,根深叶沉。


山路蜿蜒,通向远方,

脚步轻响,心事沉重。

祭典的鼓声已远远响起,

烟花如梦,绽放夜空。


火花在空中舞,舞舞舞,

点亮了村庄,也透亮了回忆。

祭祖的香火,静静飘散,

散散散,

仿佛是故乡的魂魄,

在炊烟中缠绕,在山路上行走。


歪脖子的枯树依旧伫立,

见证着一代又一代的离别与归来。

而那祭典的钟声,

每一响,都是故乡的呼唤,

每一声,都是心底深藏的牵挂。


4

《农村·奶奶·现在》优秀奖

人文学院 邹逸昕

早晨是公鸡雄赳赳的鸣叫

晚上是大黄狗围在归来的主人身边

是步履蹒跚的老黄牛

是烟囱里冒出的飘渺的烟

老太太们端着小板凳坐在一起

小孩子们在田埂间嬉戏

田野间弯弯绕绕的小路

连接的是一个又一个的村落


她端着小马扎坐在门槛前

眼前是满身泥点的小娃娃

耳边是拨浪鼓的旋律

嘴边是苏武牧羊的秦腔桥段

手上是装着浆水面的碗

她的头发不再黑亮

她的脸上布满皱纹

她的手上粗粝蹩口

时间给奶奶留下太深的痕迹


老黄牛的足迹藏在了水泥路下面

村村通的卫星电视让老人们爱不释手

小孩子们在宽阔的活动场玩耍

大机器在田埂间穿梭作业

银白的发丝又被染的黑亮

苏武牧羊的故事在手机上传唱

变的是生活,不变的是他们

—农村的纯朴的人们





长安大学人文学院

编辑:杨雯欣

初审:雷珍妮

终审:胡锦玉




长安大学人文学院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