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军人世家,他以青春热血续写家国篇章

文摘   2024-12-16 20:12   陕西  


三代人为祖国建设奉献青春,忠诚担当的血脉铸就无悔人生。人文学院2022级行政管理专业退伍大学生士兵王宇曦,正是这样一位在军人家庭中成长起来的,以青春热血弘扬家国精神的青年。




1

家国情怀,流淌于血脉的铮铮誓言


王宇曦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部队大院出生的他,深受祖父和父亲的熏陶,一直渴望从军报国。


“坚韧不拔”是祖父一生的写照。王宇曦的祖父于1958年10月入伍,从军期间服役于新疆某工程团,是一名光荣的铁道兵。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主动请缨担任巡道工,用脚步丈量钢轨,用眼睛查找病害。在跟随队伍巡视铁道时,祖父要徒步穿行安西风库的三十里风区,飒飒大风使他走一步退两步。更为惊险的是,风区不时就会有十级大风呼啸而来,这时候祖父就会用麻绳把自己和铁轨绑在一起,立刻卧倒在边坡上,以防自己被大风吹走。这一趴就是四个多小时,等到风沙过去,他已经被沙子掩盖。王宇曦从小听着祖父从军的故事长大,那些危险的经历深深印刻在了王宇曦脑海中。“要叫峡谷让路,要让风沙低头。”祖父所在部队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战斗时的口号也镌刻在了王宇曦的心中。



王宇曦的父亲从军后,主动要求留在罗布泊核试验基地一线,这一坚守就是整整二十二年。2008年的除夕夜,父亲给家里打来一通电话,说今年过年没法回来陪家里人了,这是王宇曦印象里父亲不在家的第四个春节了。听到父亲再次不能回家过年的消息,母亲尽管情绪低落,却还是对着王宇曦扯出了一抹微笑。父亲常年在部队不能回家,日常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便只能由母亲承担。“在我心中,母亲是当之无愧最优秀的军嫂。她从来不会埋怨什么,总是默默付出,有了委屈也会默默承受。对我来说她和我的父亲一样的伟大,父亲守卫着‘大家’,母亲守护着小家。”王宇曦说。



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王宇曦,有着深厚的家国情怀,从军报国的信念也更加坚定。2022年,在王宇曦大二这年,他怀揣着满腔热情奔赴祖国东极——黑龙江边防一线,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就如同他的祖父和父亲那般。




2

青春炽热,边防线上绽放的璀璨荣光


在黑龙江广袤而苍茫的边防前沿,环境严酷,条件艰苦,这里是国家安宁的坚实防线,也是青春热血铸就荣光的舞台。在这片土地上,王宇曦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黑龙江的冬天极为寒冷,巡逻时困难重重。风雪肆虐,厚厚的积雪严重阻碍了前行的步伐,双腿仿佛被重重的枷锁束缚,每迈出一步都需要耗费极大的力气。王宇曦和战友们的帽檐、大衣上很快就落满了雪,冰冷的雪渣顺着脖颈滑入后背,带来一阵刺骨的寒意。因为靠近江面,稍有微风便感觉寒冷刺骨,站岗和巡逻不到一个小时,他们的四肢就会被冻得麻木。而江面上还有未完全冻实的“青沟”,被雪层覆盖难以察觉,战士们一旦不慎坠入,就面临着冻伤甚至溺亡的危险。在2022年1月的一次巡逻途中,王宇曦的班长就曾不慎掉入青沟,所幸被其他战友及时救上岸,才避免了悲剧的发生。面对如此险境,王宇曦与战友们依然选择坚守边防,二十四小时严阵以待,随时准备奔赴一线,以热血之躯捍卫国家安宁,守护人民幸福。



在东极边关,王宇曦经历了无数难忘的挑战。在东北旷野的野战生存训练中,他遭遇了食物极度匮乏的严峻考验,甚至不得不生食田鼠以完成任务。对此,王宇曦的内心充满了抵触与恐惧。手里握着军刀和田鼠时,他想到祖父战胜大风,徒步穿越安西风库的三十里风区;想到父亲对他的谆谆教诲;想起自己从军的初心,要在各种恶劣环境下锤炼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军人。于是他强忍着不适,努力克服内心的障碍,逼迫自己完成这一艰难的考验。


在武装爬城训练中,王宇曦身负15公斤重的装备攀爬15米长的麻绳。起初,他每攀爬一点都极为吃力,双手被麻绳勒得生疼,身体也因沉重的装备摇摇欲坠。在班长的不断鼓励下,他调整呼吸,集中精力,将全身的力量凝聚在双手和双脚上,最终突破自我极限攀爬至8米高度。



除了生理上的挑战,王宇曦还面临着心理上的考验。他在回忆起部队生活时曾写道:“每当中秋佳节,除夕团圆的时刻,我就站在瞭望塔里,望着江水远方烟火灿烂,偷偷想家;每当受了委屈,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就躲在被子里,悄悄抹泪。”2023年的春节,那是他首次在部队过年,当时他与队友正值晚上的观察岗,周围漆黑一片,什么都看不见,他和战友静静地站在观察窗前,不能言语。突然,对面村庄绽放的一束烟花映入眼帘,那一刻,他的泪水夺眶而出。那场景实在太容易触动心底深处想家的弦,那种难受的滋味如鲠在喉。但当情绪稍稍平复,他又会想到自己坚守在边防一线的意义。自己的默默付出,能换来无数家庭的安全团圆,能让大家安心过年,这份责任与担当让他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在部队的期间,王宇曦收获了宝贵的成长经历,得到了自我的提升。“部队的生活充实丰富,既严肃活泼,又团结紧张。在部队你会拥有一群比亲兄弟还要亲的战友,一起吃苦,一起欢笑,感受家的温暖;同时你会面对一切超乎你想象的挑战,可能会从事之前从来没有从事过的工作。”两年军旅,他从大大小小的经历中学会了坚决服从命令,学会了如何应对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学会了在压力面前保持冷静和从容,面对赞扬不骄傲,面对批评不灰心,永远只坚持一件事:那就是脚踏实地地干。




3

薪火相传,家国精神在新时代的传唱


“在部队的日子紧张充实,有时会感到漫长。但现在回过头看,原来时间过得那么快,那些在东极边关和战友们一起站岗、训练、守护祖国和人民的一点一滴,我至今无比怀念。”今年3月份,王宇曦告别了充满热血与历练的军营,回到了长大校园。在大学舞台上,王宇曦以军人的意志和青年的热情,将家国精神融入一言一行,续写着属于自己的青春故事。



起初,习惯了紧张充实的军营生活,相对轻松的大学生活让王宇曦有些“怅然若失”。但凭借部队中养成的坚韧不拔的心态和严于律己的习惯作风,他迅速调整好了状态。“部队生活让我的心态更加成熟,更有信心和勇气去克服任何困难,并专注地做好每一件事情。”


退伍不褪色,军绿伴青春。为了尽快适应环境,融入集体,他加入了支农志愿者协会,在实践服务中发光发热;为了适应学习节奏,他抓住机会请教老师和同学,利用课余时间补习落下的功课。不论是图书馆还是空教室,常常能在课余时间看见他端坐学习的身影;在学校的每个清晨日暮,他依然坚持起床就把被子叠成豆腐块,傍晚空闲时进行五到十公里的跑步锻炼;看到别人有困难就伸手援助……他始终秉持军人一丝不苟的态度和高度的执行力,悉心耕耘大学生活的每分每秒,脚踏实地走好青春的每一步。



在王宇曦的左手上,有一道在陈台村支教期间劈柴时不慎留下的伤疤。对他而言,这是一个珍贵的“记号”。“每当我看到这个‘记号’,就能想起在陈台村给孩子们支教的那段宝贵时光”。本着身为军人的责任,王宇曦在回归校园后的第一个暑假便跟随支农志愿者协会的支教团队前往商南县陈台村开展义务教学活动。他结合自身从军的经历,为山区的孩子们宣传国防知识。



在课堂上,王宇曦提到在祖国边境巡逻的经历时,孩子们时常会对祖国边境的严寒环境表示惊讶,对部队任务的执行充满了好奇。有些孩子还会在课间聚集在他周围,很感兴趣地询问执行任务的细节,并对这样光荣的经历流露出向往之情。“那边的雪有多厚呀?”“巡逻的时候会看见敌人吗?”一个个好奇的小脑袋围着王宇曦发出许多疑问,他便笑着一一解答。“很有幸遇到了这样一个贡献自我的机会,为有需要的孩子们带去知识和精神上的鼓舞,让我觉得很满足。”支教结束时,很多孩子对支教老师们十分不舍,这也让王宇曦在部队之外重新认识到了自己的价值。对于两年前义无反顾参军报国,在繁重艰苦的训练中坚持不懈,最终收获历练与成长的自己,王宇曦充满了感激。未来,他希望自己能够始终保持报国初心,并且期待着更多热爱祖国、挺身报国的青年涌现,脚踏实地锤炼本领,不遗余力建设祖国。





王宇曦的故事,是家国情怀在新时代的生动写照,是青春热血的最好证明。正如他所说:“就像我的父辈那样,对抗外敌时前仆后继,国家建设时挺身而出,以前的他们是这样,现在的我们更应是这样。”他用行动向广大青年做出表率,彰显誓言:无论身处何地,无论从事何种职业,只要我们心怀家国,勇于担当,将个人青春融入家国命运,就能在各自的领域里发光发热,为实现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转载自长安大学公众号

出品 / 党委宣传部

资料来源 / 王宇曦

文字 / 刘怡 霍佳怡 马莹涵

编辑 / 陈雨漫

校对 / 王雨洁

审核 / 黄天怡

终审 / 刘   伟



长安大学人文学院








长安大学人文学院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