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由陕西农村报社主办,长安大学人文学院协办的“2024陕西乡村文艺创作座谈会”在人文学院428会议室召开。来自全省各地的文艺创作者、乡村文化带头人、媒体代表以及高校学者共40余人参加了座谈,大家共同探讨如何繁荣陕西乡村文艺创作,为乡村振兴和文化繁荣贡献力量。座谈会由陕西农村报总编辑由文光主持。
长安大学人文学院党委书记何红娟致欢迎辞,她介绍了人文学院的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以及近年来学院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科研成果、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她指出,学院近年来主动发挥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秉承“质量立院、特色兴院、学科强院”的办学理念,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推动新文科建设,积极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她希望大家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加强与长安大学人文学院的交流和合作,共享文学魅力,共赴文化盛宴。
陕西农村报社社长贺小巍希望大家畅所欲言,对陕西农村报副刊一年来的办刊思路以及陕西乡村文艺的创作发展提出建议和意见。随后,陕西农村报编辑出版中心副主任辜希静作了2024年陕西农村报乡村文艺创作年度报告。
会上,围绕“乡村振兴中的文化力量”主题,文艺创作者杨毅波、范墩子、杨广虎、兰增干、任静代表发言。西安市文明办原主任杨毅波深入分析了陕西乡村文艺创作的现状,生动讲述了自己的创作经历;西安市文学艺术创作研究室专业作家范墩子谈到了AI对写作的影响,鼓励作者们要保持对写作的真诚态度;陕西省散文学会副会长杨广虎认为写作要激发自身思想力、艺术表达力、丰富想象力和独特的创造力,形成写作倾向和风格;陕西工人报编辑、记者兰增干提出,文艺创作者要对乡村作出应有的贡献,乡村振兴需要文化赋能和文化助力;青年作家任静强调乡村振兴中文化力量的重要性,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展现新时代农村的文化魅力。
与会其他文艺创作者也围绕乡村文艺创作、乡土文学保护、乡村文化传播等议题各抒己见,深入探讨。人文学院中文系张延国副教授提到,人的创造性和心灵性是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要对文学的前景持乐观态度,需要超越题材和地域限制,去书写乡村、呈现生活。人文学院中文系主任陈熙熙表示,作为教育者,应该为年轻人提供更多接触乡村的机会,引导他们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乡土文学作品,通过文化传播和文学创作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乡土文化,也可以通过留学生的文化活动、文学创作,让中国的乡土文化走向世界。
交流结束后,长安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杜波作总结发言。他指出,当前社会和技术都在不断发展和变化,我们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积极探索和创新乡村文艺的发展道路,为乡村文化和乡村振兴服务。他强调,文学中不变的是对人生经历、人的情感和人性的描写,追求和感受文化的魅力是我们能够跨越民族和时代、产生共鸣和感动的根基。最后,他祝愿陕西农村报越办越好,也祝愿作家们能继续创作出让自己和群众满意的精品佳作。
本次座谈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乡村文艺创作者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和交流思想的平台,也为推动陕西乡村振兴和文化繁荣注入了新的活力。
长安大学人文学院
供稿 | 李梓萌 李佩盈
供图 | 陕西农村报孙金龙
编辑 | 汪懿昕
初审 | 梅菱珊
终审 | 李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