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同治年间(1862—1875年),杭州望江门是钱塘江下游的重要渡口,渡客从萧山西兴乘船至望江门,然后进入杭州城。彼时渡船分为官渡、民渡两类,都需付钱摆渡,价格不菲,所以生活困难的旅客只能望江兴叹。
清同治三年(1864年),浙江红顶商人胡雪岩着手兴办义渡。他出资十万两白银,分别在钱塘江北岸的南星桥三廊庙和南岸的西兴修建了义渡码头,又购买数条行驶比较平稳的方头平底渡船,对渡客实行分文不取的“义渡”,从而取代了原有渡口的地位,“钱江义渡”因此得名。
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胡雪岩去世,两浙盐运使、旅沪七邑同乡会常务董事俞襄周向社会各界筹募资金以接办义渡,又自上海购置铁壳柴油机拖轮4艘,使钱江义渡正式进入轮渡时代。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义渡局成立,钱江义渡自此由纯粹民办改为官督民办机构。北伐胜利后,此处建成浙江第一码头。
1937年,由茅以升主持设计的新中国第一座铁路、公路双层跨江大桥——钱塘江大桥建成,钱江义渡受到较大冲击。此后,日军侵华,为阻滞日军南进,茅以升亲自指挥炸毁了钱塘江大桥,杭州沦陷后,义渡局被日伪改为钱江轮渡局,实行售票渡江,义渡被迫终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