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在劝你订杂志
是想跟你一起打开生活
饭菜满载乡味乡情
全村宴食材多样,锅盖刚掀开,浓郁香气和腾腾热气便“争相夺出”。中和汤、红烧肉……伴着喜庆的音乐声,一道道香气四溢的菜肴端上了桌。
“全村宴是我们村每个人的期盼,不是过年胜似过年。每逢此时,留守村中的家人与在外打工的亲人都会团聚。”奇岭村书记、村委会主任郑四清说。
全村男女老少围坐在桌子旁,吃着美味的饭菜,聊着自己在外的情况,一起规划村子未来的发展,欢声笑语中尽显乡亲邻里之间的淳朴与温馨。
“家家户户都参与,不管是游客还是村民都可以来体验,图的就是个热闹。这些年奇岭村文旅产业打下了很好的基础,逐渐吸引了很多江浙沪游客前来游玩!”溶口乡党委委员王文说。
新的乡愁有了归属
“好吃!明年还来!”今年5岁的郑乐琪的童言童语引得在座大人欢笑,在孩子眼中,自然满是新奇和美味。奶奶李佳岚尝出了不同的味道,“我们小时候没有见过这样的场景,形式也比较简单,现在条件好了才能这么丰盛!”
从简单过节到全村赴宴的变迁,是奇岭村数十载蝶变的缩影,也沉淀了他们浓厚的乡情。
“这是一顿团圆饭,在哪里吃都不如在自己村子里吃!”郑民辉刚从外地回来,卸下了赶路的疲惫,言语间都是欣喜。由于妈妈是奇岭人,她对此有着不同的情愫。今天专程赶来参加全村宴,奔赴这一顿意义非凡的“晚餐”。
除了本土奇岭人,还有远道而来的外国友人。安南来自约旦,从朋友口中得知全村宴后,被吸引前来“赴约”。
“我早就听说过这里的全村宴,今天总算见识到了,场景真的很震撼!也让我回忆起和家人一起用餐的场景,感觉很亲切,很温暖。”郑奇兵分享。
小切口推动大变化
全村宴结束后,郑四清提醒大家:“给大家备了打包盒,每桌吃不完的饭菜别忘了拿回家,也算沾喜气喽!”
在十几年前,村子里婚丧嫁娶办宴席,却是另一番景象。
“你家办10桌,我家就要办20桌,你家上16道菜,我家就18道菜,饭菜还要‘堆叠冒尖’。”不少村民为了面子,选择硬着头皮搞排场。村民郑海峰深有感触,“有时每桌要上20多道菜,最后不少菜却几乎没动。”
买房订婚办、盖房买车办、升学祝寿办,“最多时村里每年要摆宴席超过300桌。”郑建辉说,但大伙“抹不开面子”,都不想当第一个“坏规矩”的人。
党员郑海辉首先站了出来:“我家孩子考上了大学,我就请1桌。”10多个亲戚朋友,也很热闹。
村看村,户看户,民众看党员干部。党员干部带头,村里趁热打铁,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商定每户最多不超15桌,每桌标准控制在600元以下,这得到了村民们的认可。此外,重要宴席简办、非必要宴席不办,吃不完的饭菜打包,村民还可以获得积分奖励,在村里的积分超市兑换商品。
旧风气刹住了,新风尚扎下根。下一步,奇岭村将持续减轻民众在婚丧嫁娶中的人情、宴席、彩礼等支出负担,深化移风易俗工作,弘扬文明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