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醒来,手机里一条长长的短信跃入眼帘,竟是昨天遇到的那位老先生发来的。他在短信中称我为“天使”,连连道谢,还执意邀请我和先生共进晚餐。看着这些温暖的文字,回想昨日的偶遇,不禁莞尔一笑——只不过是举手之劳,却让对方如此挂心。
昨天上午,我陪先生去看家庭医生。护士告知我们需要等待一个多小时,于是我们决定到附近的图书馆消磨时间。刚出诊所,目光便被一位拄着双拐、踌躇不前的老人所吸引。他站在十字路口,显得有些不知所措。我走上前,轻声问道:“需要帮忙吗?”他喘着粗气,略显艰难地问:“114街怎么走?”
环顾四周,发现附近只有Marine Drive和19街,似乎没有所谓的“114街”。直觉告诉我,老人可能搞错了地址。我请他将地址拿出来看看。他颤颤巍巍地递给我一张字条,上面有一个手写地址。原来,“114”并非街道,而是某个商铺的编号。
我打开Google地图,帮他确认了目的地的大致方向。他点点头,准备拄着拐杖慢慢前行。然而,我发现地图显示步行时间约为18分钟,对于这位行动艰难的老人而言,可能需要耗费数倍时间。
于是,我赶紧叫回走远的先生,与他商量决定先送老人一程,再去图书馆。我请老人站在路边稍等片刻,自己去取车。车上闲聊得知,老人已90高龄,刚刚看完家庭医生,计划去康复中心。没过多久,我们便到了目的地。他下车前不停的道谢,还掏出20加元硬要塞给我。我笑着说:“您可别客气,我可不是Uber司机,这点小事不足挂齿。”
正当我们掉头准备离开时,发现老人站不远处握着字条,似乎有些茫然。我忙停好车上前询问,他无奈地说找不到地址。我接过字条,在反方向找到了诊所,但康复中心当天竟然关门了!看着老人疲惫的神情,我问他接下来的打算。他犹豫了一下,说想叫辆出租车回家。我告诉他:“别麻烦了,我们送你回去吧!”老人反复推辞,连声道谢,甚至表示一定要付费,我笑着劝他安心上车,解释说我们还在等待医生的预约时间,正好不耽误。
短短几分钟,我们便将他送到了家门口。临别时,他再次掏出了一张50加元的钞票,硬要递给我。我婉言谢绝,说:“真不必这样!我们刚来加拿大时,也曾受到很多陌生人的帮助。这些善意,我至今铭记在心。今天的举手之劳,不过是传递这份温暖罢了。” 老人连连点头,递给我一张名片,原来他曾是一名商务工程师。他再三叮嘱,一定要给他打电话,保持联系。
晚上,接女儿放学时,我将这段经历分享给她,也想起应答应老人的短信,于是简单回复了对方。不久,老人的电话便打来了。听筒那端,他的声音饱含真情,除了无数句“谢谢”,还夹杂着些许激动和感慨。挂断电话,我的心也是暖暖的,没想到一个小小的善举,可以照亮彼此的生活。
ps:(这是半个月前的一次偶遇,在老人家热情的邀请下,今天我们全家如约前往。后续如何,敬请期待明天的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