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历史文化】(二)鄂尔多斯史前文明的重大发现 — 乌兰木伦遗址

旅行   2024-11-17 14:09   内蒙古  

“乌兰木伦”是蒙古语,汉语意为“红色的河流”。乌兰木伦河发源于伊金霍洛旗西北部,流经伊金霍洛旗东部,从陕西省神木市注入黄河,主河道长103.5千米,流域面积3837.27平方千米。乌兰木伦遗址位于伊金霍洛旗与康巴什区交界的乌兰木伦河北岸,年代为距今6.5万~5万年前,属于旧石器时代的中期晚段。

遗址发现

2010年5月25日,鄂尔多斯市古生物化石爱好者古日扎布在乌兰木伦河景观河段散步时,无意中发现河北岸有一处泉眼,挖土机施工以后露出了几件骨头,他立即向鄂尔多斯市文物部门报告。经过考察确认,古日扎布捡到的就是古生物化石,在遗址地层中还发现了打制石器。因此可以肯定,这里是一处旧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址。后来根据发现地,将其命名为“乌兰木伦遗址”。

图一 乌兰木伦遗址第1地点全景

重要价值

乌兰木伦遗址是继1922年发现萨拉乌苏遗址之后,在鄂尔多斯地区的又一次史前文化重大发现。其年代距今6.5万~5万年前,恰好填补了距今14万~7万年前的萨拉乌苏遗址和距今3.8万~3.4万年前的水洞沟遗址的中间缺环,三处遗址形成了一个旧石器时代中期至晚期的完整序列,证明鄂尔多斯地区是早期人类文明的重要舞台之一。

遗址文化内涵中反映出的一些具有西方旧石器时代中期莫斯特文化特点的石器,表明鄂尔多斯地区曾是中西方旧石器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区,预示了乌兰木伦遗址在东亚乃至欧亚大陆古人类演化和旧石器文化发展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潜在价值。该遗址对于研究鄂尔多斯高原的地质学、古环境学、古人类学、古生物学等有着不可替代的科学价值,将对东亚史前史和第四纪研究产生重要影响。乌兰木伦遗址于2012年被评为“2011年度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

2014年9月,被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重要文物与遗迹

1.多样的生产工具

乌兰木伦人使用的生产工具仍然以打制的小型工具为主,他们在河边采集到砾石原料并就地加工成工具。已发现的这些小型石制品多达数万件,主要包括石核、石片和工具三大类,如直接使用的锯齿刃器、凹缺器、刮削器和适于装柄的各类尖状器、鸟喙状器,以及钻具、石锥、石刀、盘状器、雕刻器、石镞等。

图二 乌兰木伦遗址第1地点出土石制品

他们经常在乌兰木伦河边设置陷阱捕捉前来喝水的动物,或者利用石质工具将从远处捕获回来的动物在河边肢解、切割后带回营地。乌兰木伦遗址就是处理肉类的主要地点之一。

在这些众多的石质工具里,有一件价值较高的器物——带铤石镞。

据研究,带铤石镞最早出现在遥远的非洲地区,随后传播到欧洲,后来由欧洲一路由西向东传播,经过鄂尔多斯高原,最终传到日本及远东地区。它的出现证明早在数万年以前,中国与欧洲就存在着文化的交流与互动,而乌兰木伦遗址则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中转站之一。

2.丰富的用火遗迹

在乌兰木伦遗址内发现的黑色灰烬、木炭和经过火烧的骨头、石器,证明了乌兰木伦古人类已经能够保存和使用火种。他们利用火将生食物烤熟再食用,改善了人类食谱和体质。另外,他们也会利用火进行取暖和临时性居住。

图三 乌兰木伦遗址的用火遗迹

3.乌兰木伦动物群

乌兰木伦动物群以披毛犀数量最多,其次是普氏野马、河套大角鹿、诺氏驼、牛和兔等动物群,属于华北晚更新世“萨拉乌苏动物群”,即河套大角鹿——野马动物群。其中有一具基本完整的披毛犀骨骼化石,它包含160余件骨骼部位,包括头骨、下颌骨、舌骨等。这是首次在考古遗址中发掘的完整的披毛犀骨架化石,是中国考古地层中出土最完整的晚更新世披毛犀骨架化石。

图四 乌兰木伦遗址出土的披毛犀骨架化石

图文摘编来自:陶文辉、甄自明主编:《鄂尔多斯历史文化》

来源:鄂尔多斯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更多信息,请关注





投稿邮箱:ordoswhly@126.com



鄂尔多斯文化旅游
了解鄂尔多斯,从这里开始,这里为您展现鄂尔多斯文化旅游的独特魅力,分享草原儿女的动人故事,一座有温度的城市,鄂尔多斯温暖全世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