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让非遗传承在文旅中焕发生机
西藏文化底蕴深厚,非遗资源璀璨夺目。从传唱千年、气势恢宏的英雄史诗《格萨尔》到独具特色、载歌载舞的藏戏;从工艺繁复、精美绝伦的唐卡绘画,再到拥有独特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的传统藏医药,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宛如一颗颗明珠,串联起西藏的历史脉络,生动展现着藏族人民的智慧结晶与精神世界。2025年,总台春晚拉萨分会场以春晚为窗口,将热巴鼓、卓舞、宣舞、拉孜堆谐以及藏香制作技艺等38种非遗文化展现给世界,让全球观众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数字化赋能非遗传承与传播。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科技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通过3D扫描、VR、AR等先进技术,将唐卡、壁画等珍贵的非遗进行全方位、高精度的数字化扫描,让更多人能够便捷地欣赏到非遗文化魅力的同时,大大减少了人为接触和损伤,更加有利于后期的研究、保护。同时,新媒体平台逐步成为非遗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众多西藏非遗传承人纷纷入驻抖音、快手等平台,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展示非遗技艺的制作过程,讲述非遗背后的故事。数字化的传播方式,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非遗文化触手可及,还“狠狠”扩大了影响力,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为非遗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创新非遗与文旅融合模式。创新融合是让非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绽放光彩的关键。充分挖掘非遗文化元素,将唐卡、藏戏、藏医药等各种非遗元素融入到文创产品的设计和开发中,如唐卡主题的书签,藏戏面具造型的工艺品,藏医药配方制成的香囊,这些文创产品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承载着深厚的非遗文化内涵。将音乐、舞蹈、戏剧等其他非遗艺术进行融合并进行创新性的呈现,例如《文成公主》实景剧,综合运用大唐歌舞和西藏流传久远的藏舞、藏戏、扎念等艺术形式,将人工舞台与自然山川巧妙结合,运用现代手段呈现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影视、动漫、游戏等产业的跨界合作也不仅能够打造出更多元化、更具吸引力的文旅产品,还增强了更多年轻群体对非遗文化的认同感和喜爱度。
加强非遗人才培养与传承体系建设。非遗传承,人才是关键。加强非遗人才培养,完善非遗传承体系,是确保非遗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的重要保障。校园中,越来越多的非遗内容被纳入课程,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等形式,让学生们近距离接触和了解非遗文化。例如,开设唐卡绘画、藏戏表演等兴趣班,邀请非遗传承人亲自授课,让学生们从小在动手实践中感受非遗技艺的魅力。此外,一系列非遗传承体验活动、公益讲座、学术研讨会的举办,不仅为非遗传承人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提升他们的技艺水平和传承能力,同时,也向社会公众普及非遗知识,培养了大众对非遗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不断地吸引更多人参与到非遗传承中来。
总之,让非遗文化传承与时俱进,是助力西藏文旅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保护和弘扬西藏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让我们携手共进,以非遗为笔,以文旅为墨,共同绘就西藏发展的绚丽画卷,让世界领略到西藏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感受到西藏文旅产业的蓬勃活力。
——邱晓峰
西藏自治区党委网信办
(文中观点不代表本账号观点)
编辑:贡桑德庆
校对:扎西玉珍
审核:次仁曲珍
微信号 : kanxizang-v
投稿邮箱:htpgl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