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观点 | “平凡与伟大”中,每一处细节都经得起推敲与品味

文摘   2024-11-25 21:31   北京  

音乐

MUSIC OPINION

观点



作者:文浩


从挪威作曲家格里格的《培尔·金特组曲》,到俄罗斯作曲家柴科夫斯基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再到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的《第九交响曲》,无论是作为浪漫主义音乐时期的经典之作,还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华彩乐章,11月17日晚,在奥地利籍伊朗指挥家亚历山大·拉赫巴里执棒下,携手北京交响乐团,在国家大剧院上演的这三部作品,为日前举办的首届台湖古典音乐节画上圆满句号。名团、名家、名作、名指挥,可以说是这次“平凡与伟大”拉赫巴里与北京交响乐团暨台湖古典音乐节闭幕音乐会的亮丽特色。


音乐会首先呈现的是《培尔·金特组曲》,作曲家格里格被誉为“北欧音乐的巨星”。谈到这部作品,绕不开同样享誉世界的挪威剧作家易卜生,他的代表作包括《玩偶之家》《培尔·金特》《人民公敌》等。其中,格里格为五幕诗剧《培尔·金特》配曲的部分乐曲被编为管弦乐组曲,即《培尔·金特组曲》。很显然,格里格是在用音乐的方式讲述主人公培尔·金特的曲折悲剧故事。音乐一开始先由长笛吹奏出悠扬美好的晨曲主题,继而大提琴奏出晦暗的乐音仿佛乌云遮住阳光……整个故事在乐团和指挥的和谐配合中徐徐呈现,从田园风格的快板行进至悲伤的行板,再到充满异域风情的舞曲、在山魔宫中激烈的变奏等,直至狂风巨浪后短暂的平静,最后引出结尾的经典旋律《索尔维格之歌》,如同中国的大团圆结局,满载希望的曙光,悲而不伤,令人印象深刻。

接着上演的是《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作曲家柴科夫斯基,包括莎士比亚悲剧中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对于中国乐迷来说相信都不陌生。引子是圣咏式音调,缓慢而显得庄严肃穆,将听众渐渐带入中世纪的故事情境中,然后速度加快,戏剧性故事性突显,呈示部音乐展现两大家族的械斗和优美抒情的爱情主题,展开部的音乐二者交织引发惶恐不安,直至不可避免地酿成再现部的复杂悲剧,一段段故事甚至藉由演奏者和指挥家的表情亦可读解一二,最终乐队奏出强烈的和弦,表达着作曲家对这一悲剧的愤怒抗议心声。这部幻想序曲是柴科夫斯基第一部成功的交响乐作品,细细听来,悲剧之乐中不乏浪漫的底色。


莎士比亚曾说,悲剧是将人生中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种悲剧性的崇高审美一直延续到音乐会的下半场《第九交响曲》。在舒伯特短暂的一生中,他为人类留下许多不朽的音乐作品,是早期浪漫主义的杰出代表。此曲又题名为“伟大”,全曲分为四个乐章,与前面两部作品可谓异曲同工,先由圆号缓缓奏出史诗气质的引子主题,然后渐次发展……在拉赫巴里严谨却充满情感色彩的诠释中,旋律时而沉稳轻快、时而奔放不羁,第四乐章更是以惊人的长度再次增加乐曲气势磅礴的伟大力量,诚如舒曼所说“像天堂一般漫长”。值得一提的是,这部作品问世后曾因篇幅和难度过大被拒绝演出,在舒曼的发掘和推动下,作曲家离世10年后由门德尔松亲自指挥首次演出,取得极大成功,舒曼给予极高评价。


▲指挥家 拉赫巴里

三部作品均是名家名作,这已是音乐史上无可争议的经典。历年来,众多世界著名乐团和著名指挥家也已演绎过无数次,各美其美。执棒本场音乐会的指挥家拉赫巴里将近古稀之年,深耕古典乐坛数十载,他的指挥动作并不张扬,双臂沉稳有力,双手的控制感极好,与乐队的配合和对乐曲的诠释同样显得质朴无华。拉赫巴里出生在伊朗,24岁时就被任命为伊朗德黑兰音乐学院的院长,曾受指挥大师卡拉扬之邀多次指挥柏林爱乐乐团,1985年被任命为捷克爱乐乐团的终身客席指挥,2022年荣膺马林斯基剧院终身客座指挥。他与众多世界名团有过合作,与国内交响乐团也有过多次合作。“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笔者以为拉赫巴里的指挥与音乐会主题“平凡与伟大”相得益彰,毕竟“举重若轻”才最见功力。


纵观整场演出,北京交响乐团在名家、名作、名指挥的加持下,各声部的演奏严谨而有序,细品之下,可以说每一处细节都经得起推敲与品味。





◆转自:中国艺术报


北京交响乐团
享有中国“首都明珠乐团”美誉的北京交响乐团,成立于1977年10月。作为中国首都北京音乐文化的亲历者、见证者和创造者,凭借高度的职业化标准、严谨的演奏技艺、丰富广泛的曲目,使得北京交响乐团成为中国最受欢迎和国际颇有影响力的乐团之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