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具体的生命个体来关怀,是对学生独特性的承认与接纳。作为教育者,我们只有充分了解学生,才能使教育工作富有成效、事半功倍。
来源 | 《中国教师报·德育版》
作者 | 姚晓欢 江苏省镇江实验学校
育人先知人。学生个体差异性的日益凸显,为教师有效管理班级带来挑战。
因此,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了解并挖掘每个学生的独特价值,才能因材施教。
观察与调查
谈话与追问
首次谈话主题要慎重选择。在案例研究过程中我发现,与初中生交流可以从兴趣爱好开始。这是一个比较安全的话题,容易打开沟通的大门。
沉默不语的内容要重视。在谈话中,有时会遇到学生沉默的情况,其实这个时候是学生在做思想上的斗争,教师不要急于得到答案,要能够在无声处听见有声。
我的一个学生琳琳因英语单词默写不合格,在课堂上自残。在与琳琳交流过程中,她流着泪保持沉默。我没有催促她作出回应,而是尝试找到她的优点肯定她。后来,她告诉我自己的痛苦是“一无是处”——感兴趣的事情、在意的事情,没有一件是做成功的。沉默背后的内容可以让教师从负面感受中了解学生内心真正的渴望。
整理和分析材料
整理和分析材料
学生的成长经历如同一块拼图,构成了他们独特的性格、兴趣、价值观和各种习惯。
搜集学生的成长经历主要包括家庭背景、社会背景、教育背景等。如家庭方面包括家人之间的相处模式,受谁的影响最大;社会背景包括了解他的朋友、同学、教师,甚至他的偶像、喜欢阅读的书籍和电影等。受家庭关系影响大的学生出现问题时,可以从家庭寻找突破口。而受社会关系影响大的学生,则可以通过社会角色中的重要他人来影响他。受教育背景影响大的学生,则需要了解学生的认知能力、价值观,让后期的教育和学生的水平同频共振。
在分析这些要素时,教师还要深入挖掘这些要素是如何相互作用的,一定要避免单一因素归因,要以全面的视角了解学生。教师可以通过交流,挖掘学生的喜好。
有些学生不善表达,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引导性问题帮助他们描述,比如:你朋友多吗?他是什么样的人?你最骄傲的经历是什么?你是怎么做到的?有什么令你难过的经历吗?等等。在分析学生的成长经历时,教师一定要关注到引发学生改变的关键经历,如家庭变故、学习挫折、情感纠结、成功经历等,这些事件往往能揭示学生内心深处的动机、需求、潜在的挑战。
典型事件是发生在近期的事件,可以由家长、教师、同学提供,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提供。典型事件不一定客观、准确,可能是片面、偶然的,甚至带有事件提供者的主观情感。这些都没有关系,因为典型事件不是结论,只是我们分析资料的一个线索。教师在观察记录典型事件时往往会发现,不经意间许多看似来自不同个体、不同活动背景、没有多大联系的典型事件,会同时反映出该学生的某一方面的情况。
经世致用 开新致远
来源: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