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科学技术奖•技术革新类
项目展示
二等奖项目
低粘增稠型自密实混凝土复合掺合料的研究与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上海建工建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材一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材三科技有限公司
项目概况
20世纪80年代初,东京大学冈村甫教授首次提出自密实混凝土(Self-Compacting Concrete,SCC)概念,并阐明了发展此类混凝土的必要性,且于1988年首次采用普通材料配制成功。SCC是一种高流态且不发生离析并仅在重力作用下即可达到均匀、密实填充成型的高性能混凝土,为施工带来极大的便利,同时兼有提高混凝土质量、改善施工环境、加快施工进度、降低工程费用等经济效果。
主要创新点
1.降粘增稠型复合掺合料复配技术
2.多功能缓释型聚羧酸类外加剂改性技术
针对混凝土应用空间密闭或狭小,且对扩展时间T500和保坍性能要求较高的情况,基于对不同时间释放到峰值的缓释型减水剂的研究,增加梳状分子中减水、保坍双基团结构数量,并提高与降粘增稠型复合掺合料产品的适应性,开发了多功能缓释型聚羧酸类外加剂(ME3660等),解决了混凝土屈服剪切应力大、保坍时间短等难题,同时包裹性差、流速慢等状况得到改善。
3.混凝土配制技术
针对混凝土早期强度低、收缩率大等问题,通过对胶凝材料和骨料比例调整与选择,并制备适应性良好的外加剂,研发了适用于低粘增稠型自密实混凝土的配制技术,具有流动性好、间隙通过率高、可泵性强等特点,解决了此类混凝土因强度低、密实性差导致的应用范围小等问题。
4.流变性能简易测定技术
针对实际工程应用中自密实混凝土离析、泌水难以把控,流变性能量化判定复杂等问题,基于过往试验数据积累和实际工程中解决流程,通过简易试验装置,测量充填于管内的自密实混凝土在一个大气压下的自然流出速率,结合新拌混凝土的密度计算出混凝土的屈服剪应力与粘度,开发出一种适用于自密实混凝土的流变性能检测装置与检测方法。通过简易操作与计算,减少了试验中可能产生的变量,提升数据可靠性的同时降低了成本,解决了混凝土施工现场不具备流变性能检测条件等问题。
工程应用
1.上海地铁15号线工程
线路全长42.3公里,采用全地下敷设方式。该工程施工中采用了在高铁中广泛使用的预制轨道板道床技术,此项技术需要工厂预制生产轨道板、现场精调铺设及自密实混凝土灌注基底的施工工艺。
2.徐家汇中心虹桥路地块项目
高强混凝土墙柱结构
完成单位简介
上海建工建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53年,是世界500强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是上海地区预拌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销售的龙头企业,业务范围辐射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海南等省份的多个重点城市,配套有建材石矿、外加剂、泵车运输等产业链。建材科技集团预拌混凝土年产量超5000万立方米,位居上海第一、全国第三、世界第五,具有超高泵送混凝土、特种混凝土等各类高性能功能化混凝土的研发和生产能力。拥有丰富的预制构件生产经验和强大的预制构件生产能力,年产能近75万方。拥有完善的科技研发三级体系,技术和产品广泛应用于超高层建筑、地铁隧道、市政建设、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等领域,拥有全国建筑业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先进企业证书和上海科委颁发的“高新技术企业”证书,一批小众精品混凝土引领行业技术新风尚。
审核:陈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