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科技课标专家熊璋:学生变化是检验AI+教育的唯一标准

教育   2024-11-26 18:00   天津  


导读:AI的时代列车呼啸而来、势不可挡。AI如何变革教育?一个国家的教育,必须做出回答,才能立足于未来世界。


AI+教育与传统教育有何本质不同?如何达成大规模的个性化教学?如何评价AI改变教育的效果?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需要怎样的学生评价体系?


教育部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专家组组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信息学院院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导熊璋,一一探讨。

转自|羊城晚报《隽言教育》


01
AI天生自带教育属性,检验成效的唯一标准是学生变化

言:与过去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科技相比,人工智能(AI)有何不同?
熊璋:AI天生自带教育属性。AI本身就是模拟人脑智慧形成的过程,它的发展就是学习、整合知识、生成进一步的认知。AI跟别的科学技术最大的差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第一个拥抱的就是教育。过去的蒸汽机等划时代的科技进步,都是很成熟之后,教育才去拥抱。
隽言:AI赋能教育和传统教育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熊璋:传统教育和AI赋能教育的本质区别在于,重点在“教”还是“学”。只要重点还放在老师怎么教,就是传统方法。重点放在学生如何学,才是AI时代的学习。
过去我们的教育都是在讲教学——老师怎么备课、讲得好不好,只要重点放在“教”就是传统的方法。现在需要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少谈教、多谈学。让学生转向自主式学习、沉浸式学习、真实性学习、合作性学习。
隽言:理想化的AI赋能的课堂可能是什么样?
熊璋:未来课堂,老师可能只讲一节课的1/4时间,老师的作用是设置场景、布置任务;1/4的时间学生分工合作、构建解决问题的方法、完成自我任务定位;1/4时间学生呈现学习成果;最后1/4的时间老师总结引领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触类旁通。
隽言:听说你在北航开课已经实践了这样的教学方式,还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
熊璋:我在北航开了一门“计算机导论与伦理学”,早期是我从头讲到尾,现在我讲的分量不到1/4,更多的时间是学生根据我设置的问题,利用AI等技术手段寻找资料、自学、形成观点,然后在课堂上辩论、观点碰撞。我作为老师的作用在于关键点辅助和点拨,问题也没有所谓正确答案。整个过程中,学生使用各种智能工具、收集资料、自学知识、分析结论、解决问题,训练表达能力、分工合作、妥协与反省调整自己的能力。
隽言:AI赋能教育的做法五花八门,但究竟有没有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用什么标准衡量?
熊璋:AI赋能和改变教育,没有技术性的标准,唯一的标准是学生,学生是否有变化,是否真正有思维、能力、综合素质的提升。

02
大规模个性化教育

隽言:AI让大规模的个性化教育成为可能,未来理想的个性化教育可能是什么样?
熊璋: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大大降低了开展个性化教育的难度,可以实现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和学习风格调整教学方法,从而优化教和学的过程。
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支持下,定制式课堂将借助教师和学生的个人人工智能体,依据学生个体的学习基础、能力、兴趣和风格,提供与他们个人情况相匹配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助力开展差异化教学。
定制式课堂能够有效减少学生的学习焦虑,提升学生学习获得感和幸福感,实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增强学习效果的目标。传统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逐渐转变成对学生的引导、答疑、纠偏、拓展和激励。

03
AI时代教育新生态需要评价改革

隽言:人工智能时代来临,需要怎样的教育评价体系?
熊璋:传统的学业评价主要是知识点导向型的评价,重视结业考试成绩,即使参考平时成绩也主要是参考平时作业的成绩,简单来说就是以解题正确率的高低作为主要的评价标准。这种评价方式通常侧重于量化的、标准化的评估方法,尤其是题库的建立和标准化测试,催生了“刷题就能得高分”的考试文化。如此能够得到的评价结果仅仅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已,与对学生素养和能力的客观评价要求相距甚远。
在AI时代教育新生态的构建中,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实施过程性评价和素养评价是教育评价创新和教育治理升级的一个重要环节。
素养评价一直是教育界的一大难题,传统的素养评价主要采用主观的评价方法,常用的手段是观察、问卷、面试。人工智能赋能的过程性评价为素养评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传统的侧重于考查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的评价方式不同,素养评价集中考查学生的价值观、品格和能力。
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更多的真实项目、真实任务、交流讨论、团队合作等内容,过程性评价和素养评价就能得以开展,进而能够获得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客观、个性化的评价结论。
对学生进行素养评价的过程也是对教师进行素养评价的过程,要求教师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专业能力,需精心设计和实施考评办法,并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科技赋能作用。

04
AI世界,老师依旧是学生的“灵魂工程师”

隽言:AI时代的教育对老师提出哪些更高要求?
熊璋:定制式课堂的实施需要教师掌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同时也需要学校提供相应的教学资源和支持,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获得适合自己的良好教育体验。
隽言:AI与教师的关系?
熊璋:AI与教育的融合不可阻挡。比如,人工智能会改变师生的互动模式,让课堂变得更加智慧和沉浸。但我们必须看到,这种融合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教师产生了多方面冲击。可以说,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人工智能时代一样,对教师的学习能力有如此高的期待和要求:不学习,就淘汰;不持续学习,就落伍。
无论技术环境如何变化,教师应永葆育人初心,精准把握和了解学生的成长需要与个性特质,及时给予个性化关怀和呵护,使学生在“冷冰冰”的人工智能世界里,依然能够感受并持续传递人性的温暖,真正成为学生的“灵魂工程师”。

05
教育强国需要强大的教育信创产业

隽言:AI赋能教育更多被关注的是学校,但学校的AI应用需要教育企业和产品的支撑,两者应怎样相互合作?
熊璋:中国的教育强国建设需要两方面,一个是教育本身的发展,一个是教育信创企业集群的发展。教育强国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和方法,一定还要有产业和服务,一定要把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创的发展结合起来,共同研发出新的东西。
目前的不足是,教育信创产业的科学家或有工程师走入学校有限,学校的决策者走进企业也有限,未来两者应衔接起来。
未来,如果我们希望中国的教育模式能够向外输出贡献世界,一定要有足够的企业走向海外,这是教育强国的标志之一。
隽言:很多厂商都在进行教育AI的研发,比较和判断标准是什么?
熊璋:第一,人性化和友善性。是否让学校容易上手,学校的专业人员是有限的,如果数据管理费劲,需要很多工程师来服务,对学校使用人员的要求很高,就难以使用。
第二,功能全面性。功能和需求是否错位。
第三,更新迭代快。AI发展快、学校和老师的需求变化也快,厂商提供的版本迭代也要快。
隽言:AI模型的提供商之间的竞争,比拼哪些要素?
熊璋:第一比时间。AI研发的启动时间够不够早。
第二比速度。整个AI行业进步太快了,许多国际巨头每个月都在发布新版本,思想和技术跟不上,可能落后一年就没有竞争力了。
第三比人才。每个厂商自身顶层的几个科学家对国际技术方向和进程的把握,决定这个厂商的竞争力。
来源 | 本公众号尊重原创,本文转自羊城晚报《隽言教育》,好的内容值得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更多学前系统的技术服务和学前资讯,我们将继续为您更新。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


学前信息化智库

了解更多【学前教育】相关资讯

学前信息化智库
我们专注于学前AI应用与信息化领域,深度剖析学前智能管理及教育资讯。作为学前教育智库平台,我们已吸引超过10万+园长与幼师的关注,成为每位学前学籍管理员的必备之选。关注我们,共同打造最大的学前信息化社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