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志愿军后代迎接亲人回家!”
2024年11月28日,韩方将向中方移交43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及相关遗物,阔别祖国七十余载的英灵们,今日终于魂归故里。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在1950年至1953年的抗美援朝战争中,19万多名中华英雄儿女奔赴战场保家卫国,长眠在异国他乡。
自2014至今,中国连续十一年总计迎接981位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安葬。让无名者“有名”,让英雄与亲属“相认”,既是烈士亲属的心愿,也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
而这条漫长的“归家路”上,有许许多多的故事发生。
60年的等待与期盼
图片来源:长江日报
“如果没有你 那他们都是你”
首批志愿军遗骸回国后,前往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祭拜先烈的家属络绎不绝。
“今天我要告诉您,您的重孙都两岁了。”烈士家属邓其平说,叶落归根,以后我们不出国门,就可以悼念我们的亲人了。
邓菊平手捧父亲的遗像说:“您终于回来了,我们终于有祭拜您的地方了,盼着您早点入土为安。”
“爸爸,回家吧!”英烈李树人的后人,在纪念碑前泣不成声,声声呼唤,字字含泪。他们对着冰冷的石碑问:“400多具遗骸中,有你吗?”
“如果没有你,那他们都是你。”
“我就是您的女儿
您就是我的爸爸”
韩启明牺牲时没有留下子女,但他的侄女韩晓燕始终铭记着这位英勇的二伯。
“二伯,昨天感受到一股风把您送回来了,听着别人都喊爸爸,我心里在流血。您没有留下孩子就牺牲了,我就是您的女儿,您就是我的爸爸。”
家人对韩启明的思念,从未因时间的流逝而减弱。韩晓燕说,她那1970年过世的奶奶任玉清,在得知儿子牺牲的消息后,没有流过一滴眼泪,却从此每天扒着墙上的黄泥土,喃喃自语:“二儿子你好久回来?”
她那年过九旬、已患阿尔茨海默病的父亲韩永义,至今还在家自言自语:“你们的伯伯还在路上呢,他还没回家。”
让烈士回国
更要让烈士回家
一抔黄土,一壶江水
这一天,他特意穿上了军装
烈士李仁松离开家时,弟弟李仁清才8岁。
在哥哥的影响下,他参军入伍,转业后回到家乡所在的乡镇工作,直到退休。
2020年,第七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遗骸回国。在宣布DNA比对结果的这一天,李仁清特意穿上了多年没穿过的军装。
“他当兵走的时候,他跟我交代,兄弟啊,我这次出去,回不来的可能性是极大,我都做了思想准备的。家里的老人,你们要负责赡养。你们要努力,实现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今年已经80余岁的李仁清,家庭美满,日子过得平静而富足。
他兑现了跟哥哥的承诺。
“他是全家的骄傲
也是我的榜样”
“我代表全体乘务组向您致敬”
2021年9月1日,在厦航MF8031航班上,当乘务长邹立得知本次航班上有第七批在韩归国志愿军漳浦籍烈士林水实的亲属,以及两位刚退伍的人民子弟兵时,立即撰写广播词致敬。
“崇尚英雄,致敬英雄!革命烈士为祖国的繁荣、民族的复兴献出了宝贵生命。”
“我代表全体乘务组向您致敬!”
这份敬意,是对英雄最真挚的感谢与缅怀。
“世界顶级战斗机
咱们自己也有了”
“祖国和人民没有忘记你们”
生于1932年的志愿军老战士李维波,是抗美援朝战场上一名英勇的高炮手。从2015年起,无论刮风下雨,他每年都会穿上旧军装迎接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
老人已经记不清他迎回了几批战友。“只要听说兄弟们回来了,我都要去接他们。”
“虽然我不知道你们的名字,但我知道,你们都是我的战友、亲人,祖国和人民没有忘记你们,你们的血没有白流!”
2023年11月27日,第十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彼时92岁的李维波挺直腰杆,向车队敬了一个标准军礼。
“好多战友牺牲在敌机轰炸中,现在我们装备更先进,国家更强大,战友们可以放心了!”
从鸭绿江畔到古都沈阳,从冰冷的异乡到温暖的故土,在这条漫长而庄严的“归家路”上,每一位志愿军烈士的归来,都凝聚着人民对英雄最深切的怀念与敬仰。那段峥嵘岁月已然倏忽而去,华夏大地也早已换了人间。然而,英雄从未远去,这不变、不灭的“抗美援朝”精神也将永载史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不断砥砺前行。
长眠他乡的英雄们,
欢迎回家!
内容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辑:刘慧明
值班主编:彭菲
监制:赵鹏
北京广播电视台交通广播中心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新闻敲诈、虚假新闻等新闻违法行为,尊重新闻版权,并欢迎社会各界进行监督。如对我们的新闻报道存疑,请将问题反馈发送至邮箱weixinfm1039@126.com,我们将严肃核实,给予回复。
近期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