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丰县冯氏族谱谱序

文化   2024-12-18 23:22   海南  
请点上面中华冯氏网”免费订阅!
中华冯氏网微信公众号:fenghomecn

  无论您在哪里,只要您姓,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中华冯氏网” 再点击“关注”,即可成功加入中华冯氏大家庭。让我们携手同行,弘扬冯氏文化,传播冯氏正能量。


 冯氏宗祠

     《冯氏十修族谱又序》
      山有脉,树有根,水有源,国有史,县有誌,家有谱。修谱既不是搞封建迷信,也不是搞宗族派系,而是为了缅怀祖先养育之恩,弘扬祖先的优良传统美德,学习祖先艰苦创业的精神,一部族谱记载着一个家族的繁衍生息、居里迁徙的过程。记载着一个家族的文化教育、祖先传记、墓二誌等史料,这将是一部激励教育后人的好教材。
      我始祖经正公,宋元祐年间进士,由信州宦筠阳,长子筠先览蕉溪山川秀丽就地而居,从此,宜丰有了冯氏。至七世叔颜公、叔章公揭为总,叔颜公生伯惠、伯荣,分为板桥、塘口上下两房;叔章公生伯绍、伯寿,分居何家汇、高坪、县治学阳、高安河口、介埠寨里,列为四支。伯惠公之后裔分居塘口、湾溪,併板桥上房,又分迁游家和汇江,高安洛城。伯荣公之后裔由板桥分迁上坪和汇江。又由板桥分迁县治学阳、天宝老鹳树下。又由县治学阳分迁八都梨树下。伯寿公之裔由河口分迁高安南门外松湖头。伯绍公未详。从此伯惠、伯荣、伯寿此三房不断繁衍,枝繁叶茂,形成今天的冯氏宗族。 

      我族自始祖起,已历经宋、元、明、清、民国五个朝代,迄今九百多年。其间,因改朝换代,诸候割据,军阀混战,外国侵侮、战乱纷飞,加上封建压迫剥削,苛捐杂税……而招至家破人亡者、流离失所者、冲散外居者、下落不明者、惨伤死亡者、不知几几。我族得以幸存,可谓上天之佑,祖先之德。繁衍至今,计有塘口、板桥、湾溪、上坪、高坪、雷神、茜坑、河思桥、江家槽、新昌镇、八都梨树下、高安洛城、河口、介埠寨里、汗堂昭田等十五处之多,可谓地广人众。

      中华儿女素有高尚的伦理道德,人们对自己的祖先总是尊之敬之。木茂而问根、水流而溯源,人老而思祖,唐李白诗云:"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啊!热爱故乡,思念亲人,尊祖敬宗,乃人之常情。

      十修族谱距九修,已有五十二个春秋,今天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国威不断提高,社会安定团结,经济年年增长,教育迅速发展。我族和全国人民一样,生产翻番,农副并举,经济繁荣,生活富裕,居住改善,放目四顾,各村粮食成山,六畜兴旺、丰衣足食、洋楼林立。在文化教育方面,一代新人,应运而生,扫除文盲,普及义务教育,还出现了一批高级人才,如博士生、硕士生、研究生、学士生、留学生、大学生等,真是人才辈出,这充分地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今昔对比,天远(壤)之别。

      值此世纪之交,澳门回归祖国之际,我冯氏进行第十次修谱实乃千年难逢之机!借此教育子孙后代,立志勤奋好学,积极学好科学技术并运用科学技术为祖国创造财富,为人民谋幸福。让我们扬起理想的风帆,在各自的岗位上作出优异的成绩,为我冯氏谱写新的篇章。

      空明自感才疏学浅,不足执笔为此修书序,承蒙族人抬举信任,无可奈何而为之。

冯氏第卅一世嗣孙        空明择撰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         吉旦

梨树下冯氏镜公翁祠

  《冯氏九修族谱新序》
     历史有世界、国家、(家族)三者之分载,世纪(界)民族争存者为世界史,纪朝代治乱兴亡者为国史,叙彝伦昭宗法以敦一本者为家史,皆所以纪物竞天演,资后世稽考人类进化也。

     吾祖经正公南渡时肇基宜丰,故宜丰之有冯氏,自有宋始,历元、明、清三代以迄今,兹八百数十载矣。其间经兵燹匪劫,村落坵墟、家族荡然者不知凡几,而吾族瓜瓞帛(绵)衍,巍然竞存者,谓非祖德流长,曷克臻此。

     驹生也,晚间常披阅家乘,自初修至八修,世系了然,彝伦攸攸者。前十一世祖文江公启其端,继有二十三世祖日昇公、及二十六世祖显仁公、暨驹二十四世祖蓝庄公,捐基建祠承其后,而家族规模益臻完善,乃叹先贤诸公维持坠绪,厥功伟哉兹者!

      匪祸连年,倭犯八载,幸大乱敉平,相庆复苏,族人皆曰:“劫后余生,颠沛流离散失逃亡者,实繁有徒,若不续纂谱牒,力谋收族,将亲疏不辨,相遇若途人也。况八修迄今,屈指光阴,四十有九年耳。〞

    于是洁云、觉东等,一本孝思之忱、亲亲之义 ,群起协商,不辞钜任,慎重将事赓续,九修以襄厥成。

    佥欲驹作序,驹自愧不敏,以清末一衿,沈观世变,方(殷)遁迹医门 ,久疏文学者,近四十稔矣。百辞不获,乃略述缘起以誌盛举。

      值世二十世纪之世界,我(中)华国体更新,自今以往,仗吾列祖列宗在天之灵,随国运之转兴,俾世世子孙蛰蛰绳绳,贤能毕出,由家族发展至民族,光大吾冯氏门第焉耳。非敢云序。


三十世嗣孙驹      谨叙
中华民国三十六年 岁次丁亥仲夏月 谷旦

高坪村

  《冯氏八修族谱序》
      古圣王以封建、井田、学校治天下而宗法行,宗法者,所以维封建、井田、学校者也。自后世封建易而郡县,井田易而阡陌,学校易而考试,治及汉晋,而宗法亦坏,君子恒有升降之感焉。然封建、井田、学校旧制虽冺不复存,而士大夫读书稽古,油然生仁孝之心,相与维持于比闾族敞间者,独宗法之行,犹留一线焉。

      礼曰:“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 ,〞斯之谓款,夫宗法之行也,必始于合族,而合族尤严于修谱,修谱之例,非第序其昭穆,原其开肇,分其派演,详其支系,扬其芳烈,收其散轶而已也,实宗法寓焉。

    新昌冯氏,世为著姓,其谱凡七修。今诸君子又心存爱敬,大惧年月湮久,宗法废坠而八修焉。

      敬览其世系之源委,人文之彬蔚,旧序已详,无庸再赘。谨鱿所闻,古圣王治天下之大,所谓封建、井田、学校,赖宗法所以维持于不敝者,缀而著诸篇,冯氏诸君子倘不以敬言为谬,则其所以收族合宗之道,必更有大焉远焉者矣。

      方今海禁宏开,华夷混处,民教横兴,封建、井田、学校三大制既废不复行,惟幸宗法犹存,可以兴起其族之贤能,约束其族之子弟,以辅圣天子教化所不及,然则藉修谱以讲明宗法,其有系于天下国家治乱之故,岂浅鲜哉!

皇清光绪二十五年岁次已亥孟夏月 吉旦
(进)士出身翰林院庶吉士、吏部功司主事加三级      晚生胡思敬     顿首拜撰

残存的宗祠

      《冯氏七修族谱序》
      人有祖宜尊也,有宗宜敬也,有族宜收也。尊祖则本固,敬宗则枝荣,收族则叶茂。是故朱子有曰:“大家三世不修谱,则目为细民。”其云细民者,正欲其尊祖敬宗收族,而特以细民儆之耳。 

      始平,大家也。由毕万以至经正,其中或为醇儒,或为名臣,或为伟人杰士,后先济美,大发其祥,他姓盖莫之及焉。

      而隶宜丰者,文物蔚兴,犹是当年名家臣族之望。盖自经正登宋元祐进士,由信州宦筠阳、家蕉溪以来,有捷南宫而升授巡按矣,有膺乡荐而升授藩司者矣,又有琴堂而坐升黄堂者矣,其他登巍科掇高第黼黼皇猷者,指不胜屈。至本朝人文之起虽逊于有明,然后士秀士,代不乏人,况今日之俊秀即他日之公卿乎?而且孝子顺孙、义士节妇、善行之相敦者,载于国史,编于邑志,莫不彰彰可考焉,独家秉(乘)之灿然可稽乎?

      皇上御极之二十有五年,显仁、必诚、福畴、澜、锡光等,即旧牒而新之,盖诚不欲人以细民目之者。功既蕆,徵序于余,窃余谫陋无文,何能文兹大举,第余为冯门半子,谊属至亲,夫安敢辞?且往来数十年,于其谱系本末源流,耳而闻之,颇悉焉。

      常闻经正六传,而后生叔颜、叔章,叔颜生伯惠、伯荣,叔章生伯绍、伯寿。伯惠之下从居塘口、湾溪、绣衣坊、高安洛城,此为一房也;伯荣之下从居板桥、上坪、县治学阳、老鹳树下、八都梨树下,此为一房也;叔章之下伯绍无嗣,伯寿生文可、武可、世可,文可从居敖邑河口铿溪、世可从居本处高坪、县城学阳,此为一房也,计共三房。

      似续繁昌,如瓜之緜而椒之衍,族愈大,人愈众,长幼尊卑不可无以叙之,忠孝节烈不可无以纪之,然后吧谱牒之关系甚大,而其为功诚非浅鲜也。

      于是冯谱之修创始者文江,文江致仕于洪武,时年已八十有二矣,犹汲汲以作谱,钜任自肩,是其为固本荣枝茂叶计者,不知其若何迫且切也。自时厥后,或修于宣德,又修于宏治,又修于万历,又修于本朝康熙,又修于本朝乾隆,总而计之凡六修矣。其于尊祖敬宗,收族之祖,世代相承,未常少替矣。

       兹又起而七修典敦,一本九族,不特上有以继,往下有以开,来行见培本之馀,连枝富贵,累叶簪缨有,如子孙之继继绳绳而未有己时也。昔者邑侯唐批、日昇谱序,有云在天之灵既慰矣。毕公之门必大焉。斯言诚足为券也夫!斯言诚足为券也夫!!

皇清道光乙已岁仲秋月中浣之吉日
儒学训道加三级纪禄三次门婿黄鲤翔顿首拜撰撰于蓉江之西齐

诰封匾额
      《冯氏六修族谱序》
       孟子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亲长之事不一道,谱牒其在端矣,生人而无谱,老苏所云:“服尽则亲尽则情尽,喜不庆,忧不吊,视族人如涂人矣。亲长之风不亦邈乎?〞故周礼有小史之官,奠民间之世系昭穆,教以亲长之道也,嗣是各朝多以宰相领修通天下谱牒,至唐次犹以宰臣王方庆主云。今唐书七十二中欧阳公所修宰相世系表,亦据官牒而成,自唐中晚官修之职废,惟私修者不替厥后 ,欧苏二公又创为五世、九世之体,其法善矣。先儒以三十年为一世,而不修谱责为不孝 ,孰谓是事也,顾不重哉?然谱牒之学见于正史经籍志者,惟西江名家最多,是则西江谱牒之讲,其尤近古而笃宗盟者乎?

      冯氏出于文王子毕公之后,自毕万受封冯城,肇姓以来,多盛于西北,故以上党始平为望,汉之大树将军及野王敬通等,皆卓然有名于时。后乃瓜衍四方,如宋江夏冯,当世三魁天下士,两娶相国女,翰苑以为美谈。江右新昌之有冯姓,由宋进士经正公自荆南信州来倅筠阳,长子筠先爱五盐山水之秀 遂迁新昌之蕉溪,迄今六七百年,先墓尚在,子孙云繁。世前仕宦,惟忠切节,薇圃先生于明鼎革时,毅然抗逆贼之锋,陨身桁杨,流竹帛求之,当时缙绅不数数覯也,其山水之灵欤,抑亦祖宗忠厚之诒谋远者也。

      冯氏世有家谱,今贤肖等又欣然谋为六修之举。门下生王子、韩伯,其族门楣也,会试来京,转述诸公之意,欲予序云,予惟此事近而视之,虽一家之私举,扩而言之,关世宙之风俗,古谓:“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即谱籍当之,亦以孝弟之道由此而基焉也。但家之有谱,其例与史有异,有同史善恶俱载谱,扬善隐恶,此其所以异也;至若忠孝节义,不可以贫苦而或遗,不可以赫奕而滥收,此其所以同也。至于郡邑之志,原据家谱而成,故秉笔不可以不慎也,亦不可以偏枯也,尽其职而谱之不独亲疏瞭然,敦睦悠然,抑且揽遗芳而兴起,笃忠厚而昌炽,党始平之盛,可复见于盐山耶水之间 ,而忠节公之流风,将来继继绳绳,汉宁有艾者哉!予乐而序之。皇清乾隆三十七年孟夏月 谷旦赐进士出身、经讲官、太子洗马、历典江西、广西、河南、陕西、北直乡试、提首四川学事        年家眷弟漂阳史诒谟酉山氏拜撰

《冯氏清代五修族谱序》

    今溯上御极之四十八年,余莅官新昌,见夫山水回环,风土淳朴,扶兴磅礴之所钟,嵩嶽秀淑之所萃,地灵人杰,称望族者所在多有,而冯氏其较著也。冯氏出周文王毕公万之后,封于魏,食采冯邑,遂以为氏。冯于汉唐以来,代有闻人,一门万石,三试联元,炳炳可考。

    至元祐间,冯公经正任筠阳,选胜卜筑,遂居于邑之蕉溪。历宋而元,椒聊繁衍,绳绳蛰蛰,而科名之鼎盛,更莫胜于有明,是以登仕籍者,或嗣安定苏湖之风,或膺召杜父母之誉,或以伯仲报最王朝,或以父子殉身国难,总之处为醇儒,出为名臣,若大树之樾荫扶疏,若大川之巨浸波涛,源源本本,积之厚者,非一朝一夕之故,培而蓄之,固茂且长矣。

     虽然族繁则支分,支分则情涣,分者而不使之合,涣者而不使之聚,此苏氏所以有涂人之慨也。岂所为尊祖敬宗乎?然作谱固以收族为事,而余谓更有进,于是者,家之流风,国之美俗,相沼而起者也。唯能本收族之意,广锡类之思进,族之秀者勤于读,朴者力于耕,家敦礼让,人励廉隅,在庙肃肃,在庭雍雍。则兹谱也,岂独合爱同敬,然而生孝悌之心,亦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也。

    余因诸生之请,弁数语于其端,是亦移风易俗之一,助云至冯氏之保世滋大,绵绵瓜醚,人文蔚起于以辉映,后先选于乡而魁于国,上以承先达之家声,下以垂百年之燕翼,永为新昌之望族,以豫储我圣朝鼓吹休明之盛也,其增光于家秉者,又岂有涯哉?因为之序!

皇清康熙五十二年岁在癸已仲冬月 吉旦
文林郎知新昌县事加一级纪绿一次
 乐源唐纪    拜撰

《冯氏又五修族谱序》
      冯自毕万胙土受姓,至宋元祐,经正公来自信州,倅筠阳兴,其长子筠先览风景之异,遂家蕉溪,五盐之冯实肇于此。

      传至叔颜、叔章,凡七世,由颜而惠而荣分列上下两房,则吾板桥、塘口之派也;由章而绍而寿从居棠浦乾坑何家会,则今高坪敖邑河口之派也。自后派愈分而居愈异,虽有墨守保无重迁,难矣!而奕叶相承,祊桃共事,经正之派洞若列眉。

      礼曰:“三王之祭川也,先河而后海不忘源也。”溯流穷源,谱可无作哉?旧有谱初并及于洪武,再纂于宣德,三编于宏治,四梓于万历,迨今近百年矣。前之逝者,邈而难考,后之生者,积而日繁,甚至一脉之亲,道相遇而不相识,则亦胡贵乎为宗矣?且累世之诰敕,廷付之策、疏,奚容沦澌而无传。昇生数奇,仅叨一矜,殊自恨为先世不肖之裔,独任则维艰,嵩没则不忍,每念及订谱一事,汗未常不发背而沾衣也。

     吾郡邑诸先生有合谱而联宗者,昇曾览其序跋,辄怃然叹曰:“昔人有击磬而声咽者,则其志悲之矣;有读诗而垂泣者,则其心感之矣;身非产于空桑,吾其独能忘吾祖乎?”生难保其久视,吾可使子若孙视若途人乎?乃恳房叔祖骥首倡其事,同堂弟其源、房弟炳文、支姪文蔚商之,族长成登及族贤能辈酌议重编。

      爰膺族命,职司纂辑,昇虽不敏而秉义敷文,曷敢辞瘁。由是始于辛卯,成于甲午,合支流以寻源,彰谱牒以光旧。窃幸九族分也,而脉贯五服尽也,而分存将前此,须臾莫已之怀,得诸公之相与,以有成第传。

      有言曰:“本之盛者,未必繁;膏之沃者,其光华我祖宗,种德贻庆以有今日”。昇犹望吾宗之子若孙毋忘祖德,用能敦实行薄,纷华务孝弟(悌)、说诗书。士无急青紫,要之积学;宦无急要津,要之饮冰;农不必千箱,要之力本;商不必钜资,要之康贾。庶乎始平之盛,灯灯相续,后之尚今不犹今之尚昔也耶,不然而秦视越瘠,南北贫或橘或积,各任其性焉,而又何贵乎谱哉?昇自恧不文,喜兹支派源流瞭然在目,而倦倦素怀,亦云遂矣!因此最后裔之竞竞,故为叙。

康熙五十三年季春月二十三世孙
日昇      拜撰

      谱系源流,非修明而弗辨;椒聊蕃衍,必类聚而见多。冯氏族众人繁,纂辑实为钜任。生今勤劳编订,前叭绍往,后叭开来,在天之灵既慰矣!毕公之门必大焉!
宜丰令乐源    唐纪     评
《冯氏明代四修族谱序》

    冯氏家乘,至今已四修矣。戊午春,重嘉编辑 ,宪副、念云先生首其事而未竟。至是明经梦葵、孝廉景仆、庠生华宇、符英诸文学相与,竟厥成徵。予序余,请略指数焉。

    冯自宋元祐进士经正公以判筠阳,家蕉溪,为五盐之始祖。是故祖定于上,宗迁于下,冯祖经正公矣。自板桥、学阳、天宝老鹤树下、塘口、湾溪、高坪、河口、信州诸宗,代有迁徙,一脉相承,而人文之彬彬,则更为新邑之望。故文江公平利之循声,胜公临印延平之茂绩,志同公耕读学士之隐德,州幕起萃之官尤与。

    夫孝子顺孙,义士节妇 ,靡不表章,以示典型其他宗,图书法体兼欧苏族戒家规训宗,邹鲁尚难更仆数也。休哉!非诗礼之族能有此乎?琏生也,晚如文江、胜公、志同等之高风,琏虽未亲災;至如学博凤城先生,儒雅绝伦,识达生死,琏犹及闻;宪副、念云先生,恬淡宅衷,力行古道,连犹及交;前矛若此,后劲可知。将尊祖敬宗、收族之意因谱益兴,岂弟时俗具文云乎哉?语云子孙才族将大,然唐柳玭有言,凡人门高族大,可畏不可恃,语殊有味。夫为人子孙,乌可不念祖修德为,竞竞是在冯门后裔免之矣。姑序诸此。


万历四十七年戊午秋月      吉旦
赐进士弟、巡福建等处地方兼理军务、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邑人邹维硅    拜撰

《冯氏明代三修族谱序》

      族何为而谱也?恐彝伦之不明,风化之不湻而作也。宋之欧阳公、苏老泉拳拳注意于兹,盖有由己。

      新昌板桥冯氏元高、景宽、奇芳、景容、奇正、景宸、奇德、绅理、克谟等以旧谱疏逖,登载未备,会同族长日正重修其牒,复遣介徵、余文并其首。

      余阅其先世有曰文江公以乡贡登第,宦名显达,人皆仰之。今太尹、公胜以宏才选膺,天顺间,恩贡赴京廷试授选,与余有莫逆之慨,乃不辞而谓之曰:“天之生人有夫妇,而后有父子,有父子而后有兄弟,一家之亲由此三者。而至于后代子孙绳绳继继,以其重本始故也。苟本始不重,族系不修,而欲彝伦明,风化湻,是犹倒植而求茂,岂不难哉?”

      然彝伦厚风化,亦非高远难行事也,不过因其固有之善,而循其常行之道,日正贤叔姪留心家乘,是欧苏遗意哉。

      观其鼻祖经正公,自信州而宦于筠阳,家于新昌 ,上溯高曾下逮云礽,尊卑有等,亲疏有序 ,隐显有纪,而且远者无所遗,近者无所忽 ,非故家钜族,而能斑斑若此耶。

      是谱之作行见递昭递穆,而彝伦以明相亲相逊,而风俗以淳,自兹以往,冯氏之族本始逾重,而支裔逾繁,其文章之鹊起,而科名之骏发者,又讵可量哉!遂书之以为他日劝。

宏治六年癸丑七月      吉旦
赐进士出身、大中大夫、奉裁提督广西学校、升布政司参政临江府新喻县  胡荣   拜撰

一代忠烈冯垣登埋骨处

      《冯氏明代二修族谱序》
      夫冯氏宗谱者,有始祖经正公任筠州判,十一世孙文江以书经自元季应科,迄洪武四年辛亥,获选任夔州平利县尹、洪武九年赐老至(致)仕,与其宗兄文溪、族弟德夫、予父筠惠等,序次成帙。

      至今族长茂卿、宗卿与其姪永泰、永昌、志同、时中、时泰等复欲重而新之。俾凡经正植下之子孙,尊卑长幼之序,灿然大明,而请流芳邬基溯其源流而系之以说,予曰:“呜呼!古今名家钜族,知明尊卑长幼之分,固多而置是事,若羽毛不顾者,亦不少。〞

      今冯门诸叔姪能念先代之所为,而欲重而新之者,厥意可谓良矣。得非上世诗书之泽,有以薰陶之,而流风馀韵,犹在其耳目耶!古今贤士,惟眉山父子注意为深。冯氏贤叔姪倘亦心眉山父子之心乎?予与冯门先代交,而与永昌子汝钦、时中子希仁又同门而同道。故喜茂卿诸叔姪能心先公之心,而大明冯门尊卑长幼之序,于是既次之,而又言之。而冯氏之子孙 ,异日必有擢科跻仕,举贤发才,而追所谓京与异者,岂肯视斯事若羽毛不顾欤。余年未老,试目以望,故乐为茂卿贤叔姪道于是乎书。
永乐癸卯一阳之吉日
赐冠带逸叟前乡贡进士流芳同里邬基拜撰

《冯氏明代初修族谱序》
      
       粵稽吾氏,自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后嗣毕万受封冯城,以冯为姓氏之始也。历秦汉、三国、两晋、南北隋朝,儿孙大盛,冠盖蟑联,暨唐宋元间,簪缨嗣续,蔓延四方,代不乏闻人,具载世图,瞭然指掌,可睹记也。

      近考吾祖经正公,登宋元祐进士,始荆南信州来倅筠阳,士民德之,不忍去,次子筠勉领父命,居信州承祖宅,长子筠先览山川之秀丽,择五盐之蕉溪,遂家焉,名其地曰冯家坊是已。

      至永振公,传生亨、良、闰、宪,各择便地,或徙浏阳,或徙高安,或徙湖广果石,系属疏远,遽难详辑。

      惟良公子大椿徙本里板桥而生伯惠、伯荣,分为上下两房,暨清可、沂可、明可、时可,增置祖基风水,卓立规模,誉扬郡邑;大时居乾坑而传生伯绍、伯寿,其后子孙有分居万载者,有居何家会者,有居郑芜、寨下、茶田、棠浦者,是皆其流派云。

      夫自宋以迄于今,世代不可谓不久,其间继继绳绳,子孙不可谓不繁,藉非明著谱牒,将邂逅而问疏戚,坐立而询尊卑,几不可识别,又安知本源之自尽尊祖敬宗之诚哉。

      然余生也晚,居族最后,叨祖先之荫,沗膺科首,知平利县事,秩满报政,蒙恩赐老于家。暇日取家乘阅之,见其坠绪罔明,已而叹曰:三代以前教化行而风俗美,彝伦叙而宗法昭。谱牒尤未行也,三代以后姓氏逾繁,世敉逾远,情诣逾离,谱牒何可不修也。

      于是请族兄文溪,族弟德夫、塾宾、筠惠三先生,以及诸贤子姪,次其世表,列以成秩,俾后之子孙按图而辨疏戚,别尊卑,审贤愚,历仕否,即派分地异服尽情尽者,亦咸识其所自而无忘其本源,庶获岁时腊腊,相与宴欢,冠婚丧(祭),相与庆唁。孝悌之心不油然而生乎。如是则有以笃宗功而慰先灵,将元和苞孕而奕叶蓊葱。庶吾族之文物科名,世世引之勿替可也,观是谱也,必有感发而兴起者,斯亦后代之贤也已。

明代洪武丁巳十月日
文林郎陕西汉中府平利县事赐老致仕八十二岁十一世孙琬 拜撰

各位宗亲,如果您感觉内容不错,请在下面的拇指处点赞,并传给更多的宗亲!欢迎各位宗亲提供更多的冯氏资料。

知晓冯氏天下事,敬请留意“中华冯氏网”微信公众号

中华冯氏网
中华冯氏网是以研究和发扬冯氏文化,寻根问祖、缅怀先烈、联络冯姓宗亲感情及冯家人信息交流合作的家族网络平台。旨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冯氏正能量,增强冯氏宗亲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团结海内外冯氏宗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