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年 烟台味 | “箍扎”飘香

民生   2025-02-02 12:14   山东  



“箍扎”飘香🥟 HAPPY NEW YEAR

灶火燃起,家乡味与家乡话化作一家人最柔软的情愫。一阵香气弥漫,追回童年记忆的味觉密码,妈妈亲手包的鲅鱼“箍扎”出锅啦。


“箍扎”是烟台方言,饺子的意思。过年吃饺子是我国特有的民俗,从节气中就可以看出国人对饺子的喜爱:冬至要吃饺子,过年要吃饺子,头伏要吃饺子,出门要吃饺子……一家人自己吃,象征团圆;用来招待客人,表示尊贵和热情。海鲜馅的“箍扎”,那是烟台人过年独有的幸福滋味。

“箍扎”在很早之前叫“娇耳”。相传医圣张仲景曾官至长沙太守,告老还乡时正值大雪纷飞。返乡路上,他看到许多百姓衣不蔽体,耳朵都被冻坏了,便命弟子搭起食棚,将羊肉、辣椒和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剁碎,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的食物,下锅煮熟,做成“驱寒娇耳汤”,送给百姓连汤带食吃完,于是百姓冻伤慢慢都痊愈了。后来,逢冬至人们便模仿着做那耳朵形状的食物,直至今天,“娇耳”慢慢演变成了我们胶东人口中的“箍扎”。



我的老家在胶东半岛一个偏远的小村落。记事起,日子虽然没有老一辈那时候的苦了,但“箍扎”依然是节庆日、长辈生日或者家里来了特别重要的客人才能有的“稀罕物”。

每逢过年,怕一大家子人当天包“箍扎”来不及,奶奶和妈妈提前一天就开始忙活了。小麦精粉与水的巧妙融合,在奶奶手中魔法一样成为表面光滑、韧性十足的面团,妈妈则挑选最大的鲅鱼去刺留肉,剁碎后用农村自己的特制调料腌制,再撒上香葱、生姜调和,很快,我们最喜欢的鲅鱼“箍扎”馅就盘好了。

晚上,爷爷对奶奶说,先少捏几个尝尝咸淡吧。奶奶领命,和了面,和妈妈一起动手,很快就包了几十个“箍扎”出来。按照老家的风俗,妈妈在包的第一个“箍扎”里放了个硬币,说“大人吃到有力气,小孩吃到长大个”。想来爸爸妈妈叔叔婶子也定是很想多吃几个解馋,但“箍扎”刚下锅,爷爷便发话了,一会儿大人每人尝一个就行了,这些“箍扎”是给几个孩子吃的。我们几个孩子一听,心里别提多高兴了。“箍扎”煮熟后,每人狼吞虎咽地吃了一整碗,但都没吃到硬币。老爸慌了,一边数落我们是不是只顾着吃,把硬币咽到肚子里了,一边让我们把准备好的香油喝下去,希望用香油把硬币从肚子里顺带出来。我却吓哭了。最后,妈妈还是在锅里找到了那枚硬币。



高中毕业,我入伍走进军营。入伍的第一个春节,和战友们一起包“箍扎”的情形至今难忘。那是我第一次自己包“箍扎”,除夕那天下午,新兵连所有战友集中在食堂,一个班围一个桌,由班长带着包。战友们围坐在一起,班长是我们中间最忙的人,他一会教这个怎么拌馅,一会教那个如何擀皮,然后分几个步骤教我们一起包了人生第一个“箍扎”,虽然样子歪歪斜斜不怎么好看,但幸福的笑容始终挂在我们的脸上。对于来自天南地北的战友们来说,“箍扎”已不仅仅是一种吃食,它承载着的是一种记忆,是一种乡愁,更是心底浓浓的真情……

“箍扎”面皮包裹住馅儿,犹如人间的地气精华和水谷精气被裹住,“箍扎”俨然一个个滋味丰美的小宇宙,里面蕴藏着开启城市烟火气的灵魂,承载一个个游子思乡的行吟,包裹着五味人生。

作者:岳立新



热点新闻回顾

烟台,局部中雪!-12℃!

“收入飙升300%”!这一行业,缺人!

大量游客滞留高喊“退票”,景区紧急回应

提醒!事关烟台山灯会、毓璜顶庙会

火锅店老板3天净赚53万全发给员工

多名鲁F车主被曝光!

金价大涨!见证历史









来源丨烟台发布

责编丨张艺舰  审核丨赵加锋  监制丨马全应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及时联系删除




烟台日报
权威 迅速 有料,烟台日报官方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