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绿满津城》
第13集:紫云公园
视频来源:津云
解说词节选
暑假期间,天津碱厂的老厂长赖振国带着两个外孙来到紫云公园游玩。这座由昔日碱渣山变身而成的公园,承载着他36年的人生岁月和奋斗记忆。
1917年10月,永利制碱公司在天津创立。建立之初,创始人范旭东就将目光投向了当时国际上最先进的苏尔维制碱法。
苏尔维法制碱原理并不复杂,但实验室制碱与大规模工业化制碱相去甚远,由于行业垄断,各国制碱公司对此工艺流程与工程技术都严守秘密。1921年,一位工程师的到来扭转了碱厂建设不顺利的局面。
《中国化学工业奠基者“永久黄”团体研究》作者李健英介绍:“永利建设碱厂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历程。侯德榜总工程师为首的一批技术骨干,以及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的研究员的相互配合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1926年6月29日,是中国化工史上难忘的一日,永利成功生产出纯净洁白的纯碱,打破了西方对这一核心技术的长期垄断,范旭东给产品取名红三角牌“纯碱”,以区别于“洋碱”。自此,中国成为亚洲第一个成功用苏尔维法制碱的国家。新中国成立后,永利碱厂与久大精盐厂合并,更名为天津碱厂,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然而,近百年来制碱过程中排放出的废液,久晒成渣,堆积成为一座座碱渣山。
“紫云公园原来是碱厂苏尔维法生产的废液堆积的地方。”天津碱厂原厂长赖振国介绍。最高处达15米的巨大碱渣山,占据了塘沽中心位置,3600万立方米的工业废渣成了城市污染源。1996年,治理碱渣山,建设紫云公园的工作正式启动。
2002年9月,由工业废弃地改造而成的紫云公园建成开放。紫云,取“白灰散尽,紫气东来”之意,公园占地面积33万平方米,由七座小山组成,主峰高31.9米,使用了500万立方米的碱渣制工程土,并在表面覆盖了0.8至1.2米的种植土。园内培植花卉4万余株,草坪16万平方米,山体上栽种了12万余株乔木、灌木及其他树种。
如今,天津碱厂已经搬迁至临港工业区,它承载的精神在新的土地上继续传承发扬。碱厂旧址变身为滨海文化中心,汇聚艺术与智慧的光芒。而紫云公园,绿树繁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片曾见证了中国化学工业崛起的土地,已蜕变为一座充满生机的绿洲,继续讲述关于奋斗、创新与重生的故事。(今晚报 天津海河传媒中心都市频道 叶平)
评论:见证生态之变发展之变
秋日的紫云公园,清朗秀丽、风光旖旎。静听时,鸟鸣啾啾;风过处,松涛阵阵。置身其间,可以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妙。
此时,如果有人说,这里是巨大的固体废物山,你相信吗?事实上,如此优美的公园,的确有着“令人难忘”的过去。追溯紫云公园的前身,就要提到天津碱厂。制碱过程中排出的废渣,渐渐堆积成为一座座碱渣山,不仅占据有限的土地资源,更对周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治理碱渣山,关系城市环保,也关系民生、连着民心。历时6年、投入数亿元,治碱大军不懈奋战,当年的碱厂旧址变身为滨海文化中心,汇聚艺术与智慧的光芒。在它对面,7座小山峰组成紫云公园,绿树繁花、河道蜿蜒、奇石错落。
绿色,是生态的本色,也是发展的底色。“白灰散尽,紫气东来”,紫云公园见证了这座城市变废为“绿”、生态修复的决心和力度。走绿色发展、资源再生之路,废渣废料也会成为城市发展之“宝”。也因此,有人把紫云公园称为寻找回来的“宝山”。从城市空间布局来看,紫云公园这样的绿色空间是“微空间”,似乎并不起眼。然而,从长远来看,它在提升城市“颜值”与“气质”、完善城市功能等方面则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这座公园,印刻着一座城市向绿而行的足迹,体现着攻坚克难的城市气质。
绿色,是生机、是幸福,也是价值、是优势。发展与生态不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而是相融相促的“综合题”。从“废”到“绿”,重塑的是城市空间,增进的是民生福祉。这样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既带给人们美的享受,也是人们走向未来的依托。既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又以人为本、科学规划,才造就了人与自然的“双向奔赴”。今天的城市,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的绿色之路正在向前铺展。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把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统一起来,既能催绿生活空间,也可以丰富生态资产,为永续发展预留更大可能,创造的是买不来也借不到的绿色财富。
绿色之美是有层次、有内涵、可持续的,好公园也是立体、多维度的。作为城市的绿色名片,公园承载着生态、人文、民生等多重价值,为打造宜居城市增添了靓丽颜色。俯瞰津沽大地,紫云公园等诸多城市公园已成为展示“绿色”“生态”的一幅幅生动画卷。未来,城市公园的面貌或许更加千姿百态,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追求始终如一。(天津日报 闫丽)
- END -
相关新闻
天津人文纪录片《过年的画》记录时代变迁(5集全视频)
纪录片《思源》讲好“新时代引滦故事”(完整版回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