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2024年11月19日009版见报我校文章《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帮扶模式 助力乡村振兴》。(作者:黄海韬、张敏、李雁容、张国立)
近年来,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定点帮扶桂平市垌心乡和紫荆镇的7个行政村。2021年以来,学校投入项目资金200余万元,积极探索了“54321”帮扶模式,助力乡村振兴。
聚焦群众所盼,实施五大民生工程。重点围绕道路、水利、亮化、宣传、文化五个方面援建项目,打通村民致富路。2020年,7个帮扶村村集体经济总收入为59.95万元,2023年,总收入达172.34万元,同比增长187%。
修建千米道路护栏,打通乡村致富路。投入52万元开拓路基1500米,拓宽道路1050米,修长廊步道500米,硬化路200米;投入38万元修建8处护栏护堤。
打造三个小农水项目,让“水患”变“水利”。投入13万元修建桥梁型滚水坝;新增2座双格蓄水池提升人饮工程;修建4处地下排水涵洞。
点亮百盏灯火,守护群众回家路。投入60万元,在15个偏远村屯安装太阳能路灯271盏。
建强基层主阵地,夯实为民服务根基。投入16万元新建紫荆镇首个屯级公共服务中心,升级完善2个村民办事点;新设9座宣传公示栏、2台电子屏。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干群内生动力。以垌心乡王举村为例,3年来学校在该村投入28万元,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打造“淳美王举”。
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开展四项服务。围绕学生资助、留守儿童、农民培训、特色专业应用四方面开展教育帮扶,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校企合作共赢,精准资助育新人。校领导主持困难学生精准资助课题,获批广西教育科学资助专项重点课题,于2022年结题应用。建立校企共育模式,打造“双元四岗七共”资助体系。
关注留守儿童,开阔视野增才干。组织区内外20余名教师,通过“线上+线下”的形式辅导留守儿童,开拓儿童眼界,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专注职业培训,让乡村振兴有“技”可寻。年均培训农民工约500人次,并进行技能鉴定和考证培训。学校在全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业务骨干培训班上作代表发言。
积极推动科技下乡,助力乡村振兴。学校组建科技志愿服务队下乡,进行大型农机实操、无人机技术应用教学,并推广数字生态养殖技术。
优化产业结构,打好三套“组合拳”。在招商引资、返乡创业、产品销售三方面发力,外引内培,助力产业可持续发展。
招商引资,做大村集体经济。垌心乡督的村引入陆基养殖项目,采取“基地+村集体+脱贫户”经营模式,能带动10名脱贫户就业,人均年收入达3万元。
依靠群众,动员乡贤返乡创业。打造“阳光玫瑰”“紫荆笋”等创业品牌。其中,阳光玫瑰葡萄园采用“合作社+脱困户”运营模式,年收入50万元,可提供5个岗位。
发挥特色,助农销售。工商学院建立助农网店,开展直播助农活动20余次,形成“互联网+”乡村振兴新模式;工会每年购买扶贫产品约150万元。
学习“千万工程”,创建两个示范点。坚持“一村一策”,围绕建设“滨江山水文化旅游名村”精准发力。
助力紫荆镇木山村开展盘王节、笋王赛等特色活动,该村被评为贵港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以“民族团结+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模式,打造“十八河”“盘王瀑布群”“东王冲”旅游路线。
助力垌心乡王举村弘扬历史文化,打造家风馆、文化墙、村史走廊等项目。近年来,学校驻村工作队推选6位“最美”村民获贵港通报表彰,2023年获批桂平市“清廉家风建设示范点”。助力该村走“家风+文化+旅游”发展之路,打造“谢公祠”“王举八景”“万亩金葵”特色品牌。
大兴调查研究,开展一批科研项目研究。2021年以来,学校立项14项乡村振兴课题。新老第一书记携手研究的《工业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路径与模式研究》获全国职业院校巩固扶贫成果服务乡村振兴联盟立项并结题,论文获联盟一等奖,为学校进一步发挥职业教育优势、助力乡村振兴提供理论基础。
未来,学校将持续优化帮扶模式,发挥智力优势、专业优势、人才优势,加大教育帮扶、人才帮扶及产业帮扶力度,打造立体式帮扶体系,为乡村振兴贡献职教力量。
文章转载自 《广西日报》
文 | 黄海韬、张敏、李雁容、张国立
编辑 | 黎洪殷
审核 | 农雁玲、陈福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