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教育法草案提请审议
推动法治宣传教育全面发展
12月21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宣传教育法(草案)》。全国人大监察和司法委员会主任委员杨晓超作了关于法治宣传教育法草案的说明。
“制定法治宣传教育法,以法治方式推动和保障新时代普法工作,对于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杨晓超表示。目前,全国大多数省(区、市)出台了专门的法治宣传教育地方性法规或政府规章,具有良好的地方立法基础。把近40年来形成的较为成熟的经验做法和各项制度创新成果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下来,有利于推动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守正创新、提质增效、全面发展。
杨晓超表示,制定法治宣传教育法应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作为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首要原则,将中央决策部署转化为国家法律,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构建全社会大普法工作格局,以持续提升公民法治素养为重点,做到普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依法保障人民权益。坚持守正创新,全面总结开展8个五年普法规划的经验做法,完善工作机制,为适应新时代普法工作需要,鼓励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新媒体普法,明确网络服务提供者相应责任,增加新业态、新方式以及涉外法治有关规定,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
草案分为7章,包括总则、社会法治宣传教育、国家工作人员法治宣传教育、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保障与监督、法律责任和附则,共62条。
草案规定法治宣传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习近平法治思想;宪法的规定、原则和精神;法律基本原则和法律常识;全面依法治国的实践和成就;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红色法治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等。
关于普法责任制,草案规定:国家机关实行“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推行“谁管理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建立国家机关履行普法责任年度报告制度。
为保障和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开展,草案从法治宣传教育队伍、专家库和志愿者建设,法治宣传教育理论研究,媒体公益普法责任,法治文化建设,创新法治宣传教育形式,经费保障等方面作了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发现本级负有法治宣传教育职责的部门、单位或者下级司法行政部门,未履行法治宣传教育职责的,应当及时发出普法提示;专门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监督作了规定。
此外,草案还规定了国家机关、群团组织、事业单位未依法履行法治宣传教育职责的法律责任,并对挪用、克扣法治宣传教育经费,侵占、破坏法治宣传教育设施,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等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以及与治安管理处罚法、刑法相衔接作了规定。
危险化学品安全法草案提请审议
加强全链条各环节安全管理
12月21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危险化学品安全法(草案)》。应急管理部部长王祥喜受国务院委托,作了关于危险化学品安全法草案的说明。
“国务院2002年出台现行《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对加强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预防和减少危险化学品事故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形势日益严峻,安全责任落实不到位、隐患排查整治不力、部门协调配合不顺畅、信息化监控手段滞后、化工园区统筹规划不足、应急救援能力不够等问题仍然突出。有必要在现行条例的基础上,制定一部专门的危险化学品安全法,加强危险化学品全链条、各环节的安全管理。”王祥喜介绍。
草案明确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的总体要求,强调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工作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实行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
强化和落实各方责任:一是强化和落实单位主体责任,危险化学品单位应当实行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二是强化和落实政府监管责任,明确应急管理、公安、市场监管、生态环境、交通运输等负有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分工,并要求各部门加强监管协作和联合执法;三是为适应新兴行业、领域发展,规定安全监管职责不明确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业务相近的原则确定监管部门;四是完善监督检查措施,明确负有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可以进入作业场所实施现场检查,并增加运用信息化手段对重大危险源开展在线巡查抽查。
统筹规划布局,加强化工园区安全管理。草案要求地方根据实际情况,按照确保安全的原则规划化工园区等适当区域专门用于危险化学品的生产、储存,新建、扩建危险化学品生产建设项目应当进入化工园区。明确化工园区由省级政府或其授权的机构认定公布,新建化工园区由省级政府组织开展安全风险评估。强化化工园区的安全管理,规定化工园区应当明确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有关工作机构及其职责,明确化工园区应当定期进行整体性安全风险评估,并对进出园区的所有危险化学品实行动态监管。
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和能力建设。草案明确国家实行危险化学品登记制度,为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以及危险化学品事故预防和应急救援提供技术、信息支持。规定危险化学品单位、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应急救援力量建设、制定应急预案。明确作业现场带班人员、班组长、调度人员在发生紧急情况时,有权下令停产撤人。
此外,草案还对加强危险化学品生产和储存、使用、经营、运输等方面的安全管理作出规定。针对危险化学品单位违反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要求,以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相关违法行为,草案规定了严格的法律责任。
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草案提请审议
营造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12月21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草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局长罗文受国务院委托,对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草案作说明。
据罗文介绍,现行反不正当竞争法于1993年公布施行,对于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践证明,现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框架和主要制度总体可行。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反不正当竞争法在实施中也面临一些新的问题,例如交易活动中的商业贿赂多发,需要进一步予以规制;一些平台经营者利用数据和算法、平台规则等实施网络不正当竞争等。因此,迫切需要对现行反不正当竞争法进行有针对性的修改完善。
罗文表示,修订草案合理明确经营者义务,为各类经营者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创造良好制度环境。针对近年来查处不正当竞争行为时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修订草案完善相关制度规则,维护中小企业发展空间,保护消费者权益。进一步夯实加强和改进反不正当竞争监管执法的制度基础,科学调整处罚额度,加大对严重破坏公平竞争秩序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处罚力度,营造稳定可预期的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草案主要修订了以下内容:明确反不正当竞争总体要求,完善部门职责表述,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反不正当竞争行政主管部门对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查处,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由其他部门查处的,依照其规定。
完善不正当竞争行为相关规定。修订草案完善规制混淆行为的情形,规定经营者不得擅自使用他人有一定影响的新媒体账号名称、应用程序名称或者图标,或是擅自将他人有一定影响的商品名称、企业名称等设置为其搜索关键词,引起混淆;经营者也不得为他人实施混淆行为提供便利。强化商业贿赂治理,坚持“行贿受贿一起查”,在现行禁止实施贿赂规定的基础上,增加单位和个人不得在交易活动中收受贿赂的规定。完善网络不正当竞争监管制度,规定平台经营者应当依法在平台服务协议和交易规则中明确平台内公平竞争规则,及时采取必要措施制止平台内经营者不正当竞争行为。经营者不得利用数据和算法、技术、平台规则等,实施恶意交易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同时,修订草案还完善了虚假宣传、不正当有奖销售、商业诋毁、滥用优势地位损害中小企业合法权益等行为相关规定。
完善反不正当竞争监管和处罚规定。修订草案按照行政处罚法规定的过罚相当、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丰富监管措施,科学调整处罚额度。增加规定经营者涉嫌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的,监督检查部门可以对其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进行约谈,要求其采取措施及时整改。加大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处罚力度。增加对实施商业贿赂的经营者的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等“处罚到人”规定;补充对在交易活动中收受贿赂的单位和个人有关罚则。
渔业法修订草案提请审议
促进渔业提质增效、绿色发展
12月21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修订草案)》。农业农村部部长韩俊受国务院委托,对渔业法修订草案作说明。
韩俊表示,现行渔业法施行以来,对于加强渔业资源的保护、增殖、开发和合理利用,保障渔业生产者合法权益,促进渔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促进绿色生态养殖的制度措施有待完善、非法捕捞源头治理亟待加强、渔业监督管理需要持续加强等。
韩俊表示,渔业法修改认真总结现行渔业法实施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准确把握新时代渔业高质量发展的制度诉求,增强修法的针对性、实效性。同时,贯彻国家渔业生产方针,更好统筹养殖业、捕捞业发展以及渔业资源增殖和保护,促进渔业提质增效、绿色发展。
修订草案对现行渔业法作了较为全面的修改。在促进和规范渔业养殖方面,修订草案明确国家支持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养殖模式,鼓励开展生态增殖养殖。加强水产苗种保护和管理,规定渔业渔政主管部门应当确定水产种质资源保种场,加强水产原种和优良品种保护。强化养殖生产质量安全责任,规定从事养殖生产不得使用国家禁止使用的饵料、饲料、药物或者其他有毒有害物质。加强养殖业生态安全保护,规定养殖排放尾水应当符合有关污染物排放标准;养殖水生外来种、杂交种应当制定应急处置预案并采取必要防护措施防止物种逃逸。
修订草案完善了捕捞强度控制制度,规定国家确定渔业船网工具控制指标,渔业渔政主管部门分级分类批准渔业船网工具指标,制造、改造渔业船舶以及申请渔业船舶检验、登记应当先取得渔业船网工具指标。加强涉渔“三无”(无船名船号、无渔业船舶证书、无船籍港)船舶治理,明确禁止“三无”船舶从事捕捞作业。
围绕加强渔业资源增殖和保护,修订草案建立重要渔业水域保护制度,规定在重要渔业水域开展特定工程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应当包括对渔业资源和渔业水域生态环境影响的内容或者编制专题论证报告,并落实渔业资源保护措施。完善休禁渔区、休禁渔期制度,禁止违反休禁渔区、休禁渔期的规定从事捕捞活动,禁止渔业船舶违反休禁渔区、休禁渔期的规定航行、停泊。完善渔具管理制度,将现行渔业法规定的禁止制造、销售、使用“禁用的渔具”修改为禁止制造、销售、使用“未列入渔具准用目录的渔具”,由负面清单管理改为正面清单管理。
来源:人民日报丨记者:张天培 倪弋 彭波
编辑:甘玥
审核:杨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