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人们之所以反感当下的国学热,并不是讨厌国学,而是讨厌“学国学,能解决一切”的夸大口吻,反感用国学背后的传统文化,来对峙代表发展的现代文化。
事实上,当下很多问题的原因,不是“过度现代化”,而是“文化现代化”遇到了阻碍。更重要的是,普通人如果不了解“文化现代化”的阻碍,很难正确地进行判断、面对变局。
阻碍一
不重视自由
现代文化,有很多重要的价值,如平等、法治、民主等等。但如果只选择一个的话,非自由莫属。
甚至以“民主”闻名的托克维尔认为,自由比民主更重要,因为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意识到自由的重要性,那很有可能为了形式上的民主,而丢失了自由,这是很多“民主退潮”国家的通病。
但中国却一直缺少自由地内核。殷海光认为,中国始终有一种“圣化”的倾向,导致了对自由的压迫。读书要读圣典,越远古越重要;改变是违圣教,王安石变法失败就是例子;皇帝是“圣君”、旨意是“圣意”,在这种以圣唯尊的倾向下,个人自由面临极致的压迫。
在这一层面,中国的文化现代化的首要之义,便是保障每个人的自由。
阻碍二
中国的文化现代化,既要抛弃中国古代文化的某些糟粕,又要迎接西方现代文化的某些精华。这是两条并行的路,一是所谓古今之变,一是所谓中西之别。实际上,这对我们的认知提出了不小的要求。
但近代中国,缺少的恰是这种理性的认知。比如一些学人,往往将古今与中西相含混,试图用这种方法为中国文化正名,就好像用中国的蹴鞠,类比西方的足球,例证中国足球有“辉煌”的时刻。
阻碍三
不注重耐心
西方也是由古代走到现代的,其过程之艰辛、时间之漫长,其实远超我们的想象,用痛苦形容,也丝毫不为过。文艺复兴,起自1350年的黑死病大瘟疫;宗教改革,全欧洲爆发了数不尽的战争;启蒙运动,导致法国爆发了大革命;工业革命的发展不均衡,引发了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直到二战结束,西方的现代化严格来说才算彻底完成。前后将近800多年,可谓尸山血海。
而在殷海光生活的年代,西方现代化的两大支撑“科学技术”与“人本主义”也陷入了争端。一开始,科学技术与人本主义是相辅相成的,但现代以来,西方的科学技术逐渐压过了人本主义,这也导致了技术对人的奴役。殷海光的这个观念,在今天,也格外精辟与超前。
中国文化的转型必然漫长、艰辛,不是一两代人可以完成的,也正因此,殷海光先生在《中国文化的展望》中,多次鼓励我们,要坚持现代化,坚持文化现代化,而他也花了相当大的篇幅,为国人讲解“文化现代化”的何去何从。
他认为,我们要迎难而上,在正确的道路上长期坚持,而不是一味地抱怨、生气和绝望。所谓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现代化,是我们的必走之路;而文化现代化是现代化的重点与核心。但不幸的是,对文化现代化的认知,还很不够。为此,先知书店诚挚推荐由殷海光绝版许久新近复活的经典之作《中国文化的展望》,帮助我们认清中国文化的过去、现在与将来找到支点。感兴趣的书友,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