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钒液流电池:海阔天空,不同“钒”响(附报告原文链接)

学术   2024-11-18 11:31   广东  

内容来源:  芯能创投Fund

粉丝7.4万+,欢迎各种形式的合作共赢

感谢您的认可和支持

3060

原文链接https://cdn.hangyan.co/documents/69/691c71f5fe61b2b37220b0546a217e8cab789e5e1dabf59070fc8a26c29cd002.pdf#pdfjs.action=download

储能市场爆发已至,全钒液流电池发展提速。目前储能在电力系统中主要用于解决短时间、小范围的供需不平衡,而随着新能源逐步成为电力系统的主体,储能系统需要配套的储能时长亦将随之提升。

全钒液流电池在中长时储能的场景中具备较强的比较优势,近年来海内外锂电池储能安全事故频发,随着储能行业安全标准趋严,全钒液流电池本征安全的优势将进一步凸显。从经济性角度出发,4h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的全生命周期度电成本或已低于锂电池储能,而当储能时长超过4h之后全钒液流电池的度电成本优势将更为明显。未来全钒液流电池有望成为一类重要的储能装机形式,若按照10%/30%的装机比例测算,则2025/2030年国内全钒液流电池储能装机空间或超10/90GWh

3060



全钒液流电池:潜力巨大的长时储能形式

一、全钒液流电池是目前技术成熟度最高的液流电池技术

液流电池是一种具备较大潜力的电化学储能技术。液流电池概念最早由日本科学家AshimuraMiyake1971年提出,1974NASA科学家L.H.ThallerFeCl2CrCl3作为正负极活性物质构建了全球第一款具有实际意义的液流电池模型。与一般的固态电池不同,液流电池的正极和负极以电解质溶液的形式储存于电池外部的储罐中,通过正、负极电解质溶液活性物质发生可逆的氧化还原反应来实现电能和化学能的相互转化。液流电池能量密度相对较低,但在使用寿命、充放电深度、系统容量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因此在大规模储能领域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全钒液流电池是目前技术最为成熟、产业化程度最高的液流电池技术。根据电极活性物质的不同,液流电池可分为多种技术路线,其中已有商业化应用的代表体系包括全钒、铁铬、锌溴等。从技术成熟度的角度出发,目前全钒液流电池处于领先位臵,其最早由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Skyllas-Kazacos教授及其团队于1985年开创,日本住友电工、加拿大VRB、国内大连化物所等机构从20世纪90年代起相继开始进行产业化的研究,目前国内外均有几十至百MWh级别商业化项目投运。相较而言,铁铬液流电池存在析氢反应和铬离子电化学反应活性不足等问题,锌溴电池的单体容量则相对有限,目前基本处于工程化示范阶段。

二、全钒液流电池具备安全、长寿、灵活等多方面优势

(一)安全性

相较于锂离子电池,全钒液流电池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对于锂离子电池而言,一旦电池内部出现短路或工作温度过高,电解液就极易发生分解、气化,进而引发电池燃烧或爆炸,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而全钒液流电池的电解液为钒离子的酸性水溶液,在常温常压下运行,不存在热失控风险,具有本征安全性。根据实证结果,在理论100%SOC下,即便将正负极电解液直接互混,温度由32℃升至70℃,全钒液流电池系统不会产生燃烧、起火等风险。因此,对于人员密集、规模比较大、安全性要求较高的储能场景,全钒液流电池是一种更为安全可靠的技术。

全钒液流电池更高的安全性使其可以采取更为紧密的排布方式,从而在项目层面减少土地的占用。相较于锂离子电池,全钒液流电池在单体能量密度上存在较大差距,例如大连融科20尺储能集装箱产品TPower的储能容量为0.5MWh,而当前主流锂电池储能集成商的20尺集装箱系统储存容量一般超过3MWh。但是对于大型储能项目,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需要满足更为严格的消防及安全标准,因此在集装箱的排布上必须留出更大的安全距离。

(二)长寿命、低衰减

全钒液流电池循环次数明显优于锂离子电池,且生命周期内容量可完全恢复,生命周期内度电容量可利用率高。一方面,全钒液流电池使用不同价态的钒离子作为电池的活性物质,反应过程仅为钒离子的价态变化,不涉及液固相变,且克服了电解质交叉污染的问题;另一方面,全钒液流电池的在充放电过程中电极材料不参与电化学反应,属于惰性电极,电极和双极板等材料稳定性好,不涉及更换;此外,针对全钒液流电池因电解液在正负极之间的迁移和副反应造成的钒离子价态失衡带来的容量衰减问题,一般可以通过低成本的物理和化学手段进行恢复。因此,全钒液流电池理论上具备极长的循环寿命,而从早期项目的实证情况来看,全钒液流电池长寿命的优点亦得到了充分验证。

(三)灵活性

全钒液流电池功率单元与能量单元相互独立,可根据不同应用场景灵活设计。一套完整的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主要由功率单元(电堆)、能量单元(电解液和电解液储罐)、电解液输送单元(管路、泵阀、传感器等)、电池管理系统等部分组成,其中功率单元决定系统功率的大小,而能量单元决定系统储能容量的大小,两者相互独立。因此,在系统设计层面,全钒液流电池储能可实现功率和容量分开设计以及储能时长按需定制,电解液储罐既可独立外臵,亦可与电堆共同集成至一体化的集装箱产品,整体的方案设计更为灵活。从成本的角度来看,对于固定功率的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储能时长越长则功率单元的单位投资成本越低,进而整体系统的单位投资成本越低,因此全钒液流电池更适用于中长时储能场景。

(四)资源储量丰富且自主可控

钒是地球上广泛分布的微量元素之一,储量相对丰富。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的统计,目前全球钒储量(本段均以钒金属当量计)超过6300万吨,2021年底可开发的资源储量约为2400万吨,当年的全球产量则约为11万吨,其中90%左右以钒合金的形式用于钢铁行业。按当前的技术水平,1GWh的全钒液流电池所需的钒金属用量不到0.5万吨,且钒电解液可长期循环使用,因此整体来看我们认为全球的钒资源储量可充分支撑全钒液流电池的大规模发展。

(五)绿色环保、资源可循环利用

全钒液流电池在运行过程中不涉及污染与排放,且电解液可循环利用,是一种绿色环保的储能形式。全钒液流电池中钒元素以离子形式存在于酸性水系溶液中,而不是以钒的氧化物形式存在(如五氧化二钒),有一定的腐蚀性但无毒性,且工作过程中封闭运行,对环境与人体基本不会产生危害。此外,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来看,锂电池储能系统在寿命到期后各类材料的回收处理难度较大,而全钒液流电池的钒电解液可在电池领域长期循环使用或进行钒提取进入钢铁、合金等其他市场领域,电堆关键部件(如碳电极、双极板、离子交换膜等)以及管路、阀泵等的处理也更为简单,无环境负担,所以无论是从回收成本角度还是污染排放角度均优于锂电池。根据根特大学的研究,在钒电解液50%回收的条件下,全钒液流电池在陆地酸化、人体毒性、细颗粒物形成、矿产资源消耗、化石能源消耗等方面的环境影响几乎全面低于锂离子电池。

3060


全钒液流电池产业链迎来发展良机

一、全钒液流电池储能方兴未艾,产业链各环节迎发展良机。
全钒液流电池产业链大致可分为上游资源、中游制造集成以及下游应用三个环节,其中上游主要涉及钒资源的开采与冶炼,中游则进行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的设计与制造,包括功率单元(电堆)与能量单元(电解液)两大部分,下游主要负责储能项目的开发和运营。随着全钒液流电池储能逐步进入商业化推广阶段,产业链的各环节均有望迎来较好的发展机遇。
(一)上游资源:当前钒资源供需两端均主要来自钢铁行业,全钒液流电池有望成为未来重要的需求增量,国内头部钒资源企业已全面布局相关领域。
(二)中游制造集成: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主要包括功率单元(电堆)与能量单元(电解液)两大部分,当前产业链生态初步建立,头部全钒液流电池集成商一体化程度较高。
(三)下游应用:短期内全钒液流电池的主要应用场景为大规模电网侧/发电侧项目,投资主体为大型发电/电网企业,长期来看全钒液流电池储能在大型工商业用户侧场景中亦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全钒液流电池主要适用于大规模、长周期的储能场景
随着储能场景日渐多元化,多种储能技术并存将成为长期发展趋势。目前全球范围内传统火电装机仍占据主体地位,风电、光伏的发电占比仅为10%左右,因此储能在电力系统中主要起到辅助的作用,用于解决短时间、小范围的供需不平衡。但长期来看,随着新能源逐步成为电力系统的主体,储能的应用场景也将持续拓宽,功率范围将涵盖kW级的用户侧场景到GW级的发电侧、电网侧场景,储能时长则从秒级、分钟级、小时级到跨日、跨季不等。考虑到不同场景的储能需求存在较大差异,我们认为未来不太可能出现一种储能技术“一统天下”的局面,而是多种储能技术并存,共同支撑电力系统的安全与稳定。
全钒液流电池在大规模、长周期的储能场景中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如前所述,全钒液流电池的主要优势为安全、长寿以及灵活,但在当前的技术水平下,其能量密度、转换效率、初始投资较锂电池仍有一定差距,因此我们认为全钒液流电池的适用领域主要为大规模、长周期的储能场景。相较于抽水蓄能,全钒液流电池的选址更为灵活,且建设周期较短;而相较于锂电池储能,全钒液流电池的安全性明显占优,可部署于人员密集的城市场景,单位投资成本则随着储能时长的拉长而明显降低。
三、全球储能行业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
全球能源转型加速,储能行业规模化发展的条件已经成熟。一方面,根据IEA的测算,为实现2050年碳中和的目标,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需由2020年的30%以下提升至2030年的60%以上,2050年则需达到近90%,而随着光伏、风电等波动性能源加速取代传统的火电装机,电力系统面临的挑战正日益凸显。另一方面,随着技术的进步与产能的扩张,近年来风电、光伏的发电成本降幅显著,在上网侧平价的基础上,当前全球正朝着“新能源+储能”平价的方向快速前进。与此同时,经过前期的探索与实践,储能在电力系统中的定位与商业模式正日渐清晰,目前美国、欧洲等发达地区储能市场化发展的机制已基本建立,新兴市场的电力系统改革亦持续加速,储能行业规模化发展的条件已经成熟。
(一)国内:各环节发展模式日益清晰,大型项目招标提速
政策勾勒发展前景,各环节储能发展模式逐渐清晰。20222月底,国家发改委、能源局正式印发《“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到2025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2030年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的目标。此外,本次文件对发电侧、电网侧、用户侧储能均进行了明确的部署,各环节储能发展模式逐渐清晰。
(二)海外:能源价格持续上涨加速储能渗透
市场化驱动快速发展,供电侧与用户侧齐头并进。目前除中国以外,海外储能市场主要分布在美国、欧洲、日韩、澳洲等发达地区,相对而言这些地区电力市场化程度较高,随着近年来储能成本的持续下降,行业已逐步进入经济性驱动的自发增长阶段。从装机结构来看,海外市场供电侧与用户侧储能的发展较为均衡,2021年新增装机中电源侧、电网侧、用户侧的占比大致相当。
四、全钒液流电池大规模发展的条件已较为成熟
(一)长时储能需求显现
未来长时储能将成为一类重要的储能场景。如前所述,随着新能源逐步成为电力系统的主体,其波动性与间歇性对电网的冲击将愈发明显,现阶段储能系统基本只需要对日内、分钟级/小时级的波动进行平滑,而未来的储能系统则需要考虑日间甚至季节间的新能源出力波动。根据美国桑迪亚国家实验室的定义,长时储能是持续放电时间不低于4小时的储能技术,主要针对多小时、跨日乃至跨季的电能转移需求。时储能将成为未来电力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根据长时储能委员会(LDES)与麦肯锡2021年底联合发布的报告,预计2030年全球长时储能的装机规模将达到4-8TWh2040年则将达到85-140TWh
长时储能的侧重点与现阶段的短时储能存在一定差异,全钒液流电池在长时储能领域具备较强的比较优势。长时储能应具有功率和容量解耦、扩大存储电量时不需要增加功率、单位储能成本低、项目建设周期短、不受地理位臵限制、不依赖稀缺资源等典型特征。由于配套的储能时长较长,长时储能在考虑投资成本时更加注重单位能量(每Wh)的投资成本而非单位功率(每W)的投资成本。因此,长时储能对功率单元投资成本的接受度相对较高(固定成本可随着储能时长的增长而摊薄),而能量单元则需要具备较低的边际成本。目前抽水蓄能是主要的长时储能形式,技术与商业化程度均十分成熟,但其应用受制于地理条件的限制,因此未来相当一部分的长时储能需求将由其他的储能技术加以填补。
从成本的角度来看,随着储能时长的增加,全钒液流电池系统的单位成本将得到明显摊薄(功率单元成本不变,仅需增加能量单元),而锂电池系统的单位成本则基本固定。此外,由于全钒液流电池中的钒电解液可以循环使用并灵活配臵,因此全钒液流电池储能在资源与地理位臵上所受的限制也相对较小。

3060”除了原创外,均是转载其他媒体/公号的,开头都明显标示来源,“原文阅读”附有原文链接。

CCTC®

想深入了解碳排放碳达峰碳中和
关注更多CO2)资讯
请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关注 3060

          联系: 电话:16620430193
                             微信
/邮箱:995201502@qq.com

关注更多气候狭义/泛义)精彩资讯
请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关注 华夏气候

3060
传播国家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政策、知识、技术与优良做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