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民国时期的小学教材突然走红。实际上,和小学教材相比,民国时期的大学教材,也独具特色,尤其富有人文气息。
战火纷飞中的中华文化之光
当时的教授不单在课堂上对学生传授知识,也指导学生撰写作文,尤其是白话文作文。朱自清先生在《论大学国文选目》一文里,曾专门提到《西南联合大学国文选》。他征引朱光潜先生的话:“大学国文不是中国学术思想,也还不能算是中国文学,它主要的是一种语文训练。”因此西南联大从历次编撰的国文课本里,挑选出白话文章(时称语体文),加上新编的白话文章,形成《西南联大语体文示范》。
清华大学国学导师的国文教本
清华“永远的校长”梅贻琦极力主张大学教育以人的品格的养成为目标,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一般生活之准备”的“通识”的“通才”。因此清华大学把基础课——大学语文的教学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
传承中华文脉的国文教本
当时的北京大学国文选教材,贯彻了胡适对文字教育的史学观念以及对新文字发展的极力推动的思想。
著名学者张金言这样评价《北大国文课里》的一篇文章,他说:“朱先生学问功底扎实深厚,写作认真严谨。当年选进《北京大学国文选》的《咬文嚼字》一文是我读到的第二篇朱先生的文章。朱先生非常重视文字的洗练,认为行文中一字之差,往往产生不同的效果。他说:‘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又说:‘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朱自清先生称赞朱光潜的文章‘像行云流水,自然极了’。”
《北大国文课》选录的文章是从诗的文学传统,一直到新文学的新事物——丁燮林的戏剧、林徽因的散文。毫无疑问,这是胡适眼中一条清晰的中国文学史发展脉络。
一个人和一本大学国文教材
在这四部国文教材中,《复旦国文课》(原名为《复旦大学一年国文讲义》)是汪馥泉一个人独自编著的,鲜明地凸显他的编选理念。这是和以上三所高校最大的不同。
汪馥泉(1900-1959),字浚。原名汪浚,曾用笔名汪正禾等。浙江杭州人,是中国现代知名翻译家、作家、编辑出版家和民俗文学研究者。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先后在上海公学、复旦大学中文系任教。解放后,任东北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兼图书馆馆长。
复旦当年的学生、台湾东吴大学教授李嘉德在《燕园追记》中这样回忆复旦上国文课的场景:“在师表中,我不能忘怀两个人,一是孙寒冰教授,二是汪馥泉教授,前者授政治学,后者授国文。……汪教授的风度,与孙教授恰成对比。一个是儒雅风流,一个则是不修边幅,十足的名士派。头发乱蓬莲,经常不剪。上起课来,手夹香烟。记得……有一项作文,他出了个题目是颇富诗意的:‘三分春色二分愁’。我想了半天,便编了一个故事,主角是自己,当灿烂的春光来临,一个人孤寂无奈,出游郊外,看到很多对情侣双双,心中感慨万千。当然文字描写得很优美。想不到汪教授竟在文后批示:‘独踏迢遥桃李影,忍看别个绰绵情’,佳作也。发还作文时,还特别把我叫住了抚抚我的头说:小子,你很有文学天才,好好努力。’从此以后,我对文学就特别发生兴趣,读遍了中西文学名著……说真的,今日我能替正中书局编六册的高职国文,在《联合报》写专栏,在大专教书,这一切,都是汪馥泉教授的赐予。”
汪馥泉曾编辑过《民智历代文选》,作为大学本科教材。此次《复旦国文课》便从中精选十八篇文章,附录在该书后边。这些文章当中,知之者甚少,如于成龙《与友人荆雪涛书》、管同《说士》、蔡元培《祭亡妻黄仲玉》等等。尤其是蔡元培《祭亡妻黄仲玉》这篇文章。蔡元培给世人的感觉是“翩翩君子”、斯斯文文。通过阅读这篇文章,原来他也有罕为人知的另一面——通过他在文中细数与亡妻共同生活的点点滴滴,我们可以体会到这位被妻子黄仲玉称为“有点酷”的蔡元培真挚细腻的感情。
由谦德文化策划、团结出版社出版的《西南联大国文课》《复旦国文课》《清华国文课》《北大国文课》四本,其中《复旦国文课》《清华国文课》《北大国文课》均为民国以后首次重印,尤其珍贵。
本次出版的民国四所著名高校的国文课,尽可能全面地展现当时国文选的真实风貌与丰富内涵。“那个年代,大家都很勤奋,勤奋的目的就是为了救国。”
许渊冲说:“我的根源,根在西南联大,跟在闻一多、钱钟书。”从这些国文课当中,我们也许能够体验到一种“目的地——民国”的真实穿越感,体会当时大学国文的人文情怀,也从中吸取养分,培植本根,陶冶情操,把根深深地扎在深厚的中华文化里,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华文化传承者。
▼
民国四所高校的国文课本
(全四册)
原价 ¥ 172 元
现售 ¥ 77元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购买本书
东城父老机先烛,
南渡残生梦独多。
衰泪已因家国尽,
人亡学废更如何。
——陈寅恪
题图:1946年5月3日,西南联大中文系全体师生在教室前合影。二排左起:浦江清、朱自清、冯友兰、闻一多、唐兰、游国恩、罗庸、许骏斋、余冠英、王力、沈从文。
REC
大师远去 难有大师
这是一套属于中国的巨著,
近10年的笔耕不辍,
北京到湖南,再到昆明、台湾等十几个省市实地考察,
记叙每一个人都生动,鲜明,仿佛跃然纸上。
作者 岳南
像很多力图挖掘现代人物史的学者一样,
作者不遗余力地从历史空间里挖掘出知识分子的踪迹来,
加以分析、梳理和整合,细致地摸索,
他们那深埋在大地里的脚踵,充满了“知识考古”的乐趣。
在他笔下,
每一个民国的人物全部是鲜活的,
他笔下梁启超、胡适、鲁迅、梅贻琦、梁思成、林徽因等等,
整个民国,在他笔下尽收眼底。
没有一个人不鲜活,没有一个人不精彩,
也没有一个人不孤独,没有一个人不离愁,
也就是这本书,让我第一次感觉到,对于文人士子的偏爱。
我怜爱,
他们的理想主义书生意气恃才傲物少年轻狂,
倾倒于,
他们的高洁风骨与凛然正气,
同时也深深悲哀于,
他们永远在政治与个人之间摇摆冲突的命运,
因此,
当他们斯文扫地,
当他们在命运与权势的抽打下低了首折了腰打碎了牙齿和血吞,
当他们痛苦地走向夫不夫妻不妻父不父子不子众叛亲离的境地时,
我不再冷血地鄙夷他们的屈服,
而是更加心痛他们的隐忍。
也许,
我们应该思考在1911年和2018年,
这两代的年轻人都在思考什么,
是过早的务实,让我们丢掉梦想吗?
我们还会思考情怀,文化,传统吗?
《南渡北归》
就是要为一代人、一批知识分子造像,
那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为艰难的抗战八年,
这八年,对大师们共有的命运而言固然很艰难,
但绝非决定性变化的时刻。
透过这段多灾多难的光景,
我们能够看到的是中国知识分子,
那种蓬勃刚毅、不屈不挠和无畏从容的生命底气,
战火烽烟之中,不是血肉铸成的长城,
而是一个个铁骨铮铮的个人,凸显得更为清晰。
《南渡北归》
书中重点书写的“李庄”与“西南联大”,笔端所照至的那些学者,
在隆隆炮火、朝不保夕的困境里仍然坚持不懈地进行学术探索;
不急不躁地一部一部地推出学术精品,培养出大批日后成就斐然的优秀人才。
书中的记录作为一段历史影像,诚实、全面而又富有人情味地保留了见证既往的巨大价值。历史经由《南渡北归》,不再是一块黯淡无光的黑洞,而是温暖、冷峻、残酷、热烈、层次分明又百感交集的一段旅程。在战乱和杀戮、野蛮与侵略面前,人的毅力、信念、勇气、智慧、操守……一一慢慢凸显,并且像群星闪耀那样集中呈现出光芒来,遂成就了大师群体登场的美谈。
对于所有知识分子而言,
都无力左右集体命运的大动荡。
那么多的大师凝聚在大后方,如风雪中捧着一支烛火,保存着中华文明的元气,却也难得地能从政治强权的挤压中舒张出一块思想的空间来。在《南渡北归》一书中所见的那一派苦中作乐、怡然自得人文农耕景象,正是这种自由的产物。李庄虽然拥挤不堪,但来往李庄的人从无懈怠;蒙自虽然偏僻,西南联大虽然简陋,但在联大的人时刻不忘国危与争气,于南湖之畔发奋读书,不顾敌寇之至。
感谢岳南老师的大胆构思,小心查证,八年辛苦写出这样一本深入浅出的史诗性作品。在过分强调个人化叙事的今天,我想我深深地知道这样的作品有多难得。
当代扭曲的大师与专家
令人尴尬的当代大师,
无不让人啼笑皆非,
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
这是信息爆炸的尴尬,还是时代的无奈。
记叙抗战年代学人的艰苦卓绝
再现国难当头大师的风骨典范
南渡北归 (全3册)
原价195元
限时粉丝特惠价:138元/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