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延昭(958年—1014年),本名延朗,人称杨六郎。麟州新秦(今陕西神木)人,为北宋名将杨业的长子,亦为北宋名将。五代时北汉天会二年、后周显德五年出生于山西太原。当时他的父亲杨业在北汉已居官六七年,杨六郎青年时代在北汉参军。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灭北汉,杨延昭随父归宋,补供奉官,从父杨业守代州。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宋朝想收复燕云十六州,北出雁门进攻契丹时,杨延昭为杨业部先锋,时年二十九岁。杨延昭随父出雁门关,战于朔州城下,被乱箭射穿手臂,却越战越勇,最终获得大胜。雍熙三年(986年),大宋王朝再次收复燕云十六州,东线由宋太宗亲自率领,西线潘美为主帅,杨业为副将,杨延昭仍为先锋。东线的宋军在高梁河大败,只好南撤,大批辽军压到西线。杨业北出朔州,孤军陷入重围,潘美按兵不救,最后杨业兵败宁武陈家谷口中箭被俘,绝食三日牺牲。杨延昭突围后,于八月间以丁父忧回到河南郑州。后来朝廷重用他以崇仪副使职外任景州知州。当时长江、淮河一带受灾歉收,朝廷又任命他为江、淮南都巡检使,后改任崇仪使,知定远军,调任保州缘边都巡检使。杨延昭不论走到哪里,一路战功,因功升莫州刺史、高阳关副都部署等。他镇守边关20余年,智勇善战抗击契丹军,号令严明同士卒共甘苦,深受部属爱戴。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去世。在杨家将的诸多人物中,杨延昭杨六郎的形象最高大。杨延昭带领杨家将镇守雁门和三关长城一线期间,修筑关堡、布局兵阵的战绩,被百姓千百年来一直传颂,成为忻州人民心目中的高大形象和永久符号。他后来虽然不在忻州镇守,但宋朝其他将领的战绩百姓都归在杨六郎身上,现在忻州各地皆有杨家将守戍征战的遗迹,有许多六郎城、六郎寨、六郎拴马树、六郎试刀石,战功显赫,永垂青史。特别是他的事迹被后人演义改编为戏剧、小说、评书等,其中戏剧《六郎斩子》《六郎探母》《告御状》《盗骨会兄》《收孟良》《杨六郎私下三关》等最为有名。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江南西路吉州庐陵永丰(今江西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嘉祐五年(1060年)十一月,欧阳修升任枢密副使,次年八月转户部侍郎、参知政事,自此得以位列宰执。嘉祐七年九月,进阶正奉大夫,加柱国,并赐号推忠佐理功臣。嘉祐八年四月,转户部侍郎,进阶金紫光禄大夫,赐号推忠协谋佐理功臣。治平元年(1064年)闰五月,宋英宗特转他为吏部侍郎,被欧阳修推辞。因受不白之冤,宋神宗即位后力求辞位,治平四年辞掉参知政事,以观文殿学士、刑部尚书出知亳州。治平四年八月,改兵部尚书,出知青州。熙宁四年(1071年)以太子少师致仕,翌年逝世,享年六十五岁。累赠太师、楚国公,谥号“文忠”。他在参知政事任上,对忻州长城沿线,特别是岢岚军的防务非常重视,曾针对忻州的长城边防向皇帝上了几十份奏章,最有名的是《论西北事宜札子》《乞罢刈白草札子》《论麟州事宜札子》《举米光浚状》《倚阁忻代州和籴米奏状》《乞免诸州一年支移札子》《论代州开壕事宜札子》《乞不配卖醋糟与人户札子》《乞减放逃户和籴札子》《乞减乐平县课额札子》《论监牧札子》等,稳定了宋辽边境的长城防务。特别是他对岢岚军、宁化军、代州军争掘的宋辽界壕非常肯定,在奏章中向皇帝上报,得到朝廷的认可。李谦,生卒年不详,明代设立的山西镇首任总兵,驻偏头关。史载:明朝宣德元年(1426年)“命都督佥事李谦镇守山西,抚恤军民,操练军马”。还有史书记载,“宣德四年置总兵官,镇守三关,驻偏头”,于是宣德四年(1429年)明朝选派光禄大夫、左都督、领正一品武官衔的李谦出任山西镇总兵。李谦的上任,标志着偏头关已经成为山西长城防务的重要节点和边防建设的重点,掀起了山西都司辖区北部的第一个城堡修建高潮,也开始了偏头关的辉煌历程。他在任期间,修筑长城,建设城堡,快速加强了偏头关的建设。宣德九年,李谦指挥修建水泉营,屯兵2000人。他十分注重长城守军建设,正统初年,长城沿线诸关口的驻军实行倒班制,分为两班,每年倒一班。史书载:山西巡抚于谦上奏言:“每岁九月至二月,水冷草枯,敌骑出没,乘障卒宜多。若三月至八月,边守自足。乞将两班军,每岁一班,如期放遣。”李谦根据偏头关的实地情况,认为半年倒一班为好,于是奏请偏头关守军如同大同镇的做法,半年倒一班,得到皇帝同意。
忻州日报新媒体中心
▌“忻州在线”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及时更正或删除。互联网是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尊重原创,崇尚分享。欢迎来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