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假“预售”真“套路”

文摘   2024-11-07 17:59   北京  


一年一度的购物狂欢节“双11”来了。根据今年天猫发布的“双11”活动消费者规则,本次“双11”活动主要分为官方预售和现货销售两种活动形式。然而,不少消费者投诉称,有的“双11”预售产品比直接购买更贵、预售结束后立刻降价,“尾款人”变“韭菜人”……种种质疑给人们“买买买”的热情浇了一瓢凉水。



凑满减、下定金、定好闹钟付尾款,一通折腾下来比直接购买还贵了几十块钱,又得再退款重新买,让人质疑预售的意义何在?


“预售价高于实际购买价”其实并不新鲜,每年“双11”期间都有此类消费者投诉。根据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23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在“十大消费投诉热点”中,排名第一的就是“电商平台预售模式亟待规范”。报告中指出了电商平台预售模式存在的五大问题,其中包括商家对“最低价”宣传不实,商家宣传预售商品为活动期间最低价,但消费者付完尾款却发现商品能够以更低的价格购买。


“预售”作为一种营销模式,确实能带来诸多益处。消费者能以较低的价格买到心仪的产品,商家不仅能够提升销售额,还能增强用户黏性,缓解库存压力,从而实现消费者与商家“双赢”。一旦商家将“预售”变成“套路”,耍小聪明赚快钱,不顾吃相“割韭菜”,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也影响了商家自身商誉,其真正的结果是“双输”。


针对这种情况,市场监管总局于10月28日向主要电商平台发布了《“双11”网络集中促销合规提示》,要求全链条优化促销规则,确保活动的规范性和透明度。严禁不按规定明码标价、价格欺诈等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


预售模式本身,只要双方自愿,本无可厚非,但必须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电商若希望在“预售”市场中寻求增长,必须关注消费者本身,向消费者传递“远离套路,回归本质”的诚意。


自古“套路”行不远,唯有“真诚”得人心。只有真正“以消费者为中心”,在销售模式中少一些“套路”,真促销、真实惠,提升商品和服务的质量,与消费者互利共赢,提升消费者体验感、满意度,才能真正换来消费者的忠诚度。



作者 | 北居

编辑 | 黄星蓉

审核 | 周山


更多好文

点击阅读


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中的市场监管
225辆电动自行车被查封!涉及10个品牌
《国务院关于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注册资本登记管理制度的规定》解读

2024年《中国市场监管报》开始订阅!




点亮在看,你最好看


北京市场监管
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官方订阅号,发布监管信息,解读监管政策,提供资讯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