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时斌 摄
曾经的普洱府城到底有多繁荣,又因何没落?又为何有“普洱不产茶”的谬误?今天我们一起打开了解普洱府城的大门,探寻它的昔日荣光。
自1729年(清雍正七年)开始设置普洱府以来,普洱府城一度成为滇南政治、商业中心。闻名中外的“普洱茶”因普洱而得其名,普洱府城亦因“普洱茶”而名扬天下。
普洱府城,位于普洱(即今宁洱县)坝子中央,四周皆山。普洱坝子北高南低,东西宽三公里,南北长六公里,城中地势平坦,气候温和,适宜居住。有道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路就行商。城中的居民除衙门里吃“皇粮”的官员、小吏及其家属外,以行商做生意的居多,其中做茶叶生意和赶马、开店的占多数。平日里南来北往的客商游人拥塞街道。据清道光《普洱府志》记载,当时的普洱府会馆林立,酒楼茶肆鳞次栉比,中外茶商摩肩接踵。到了晚上,华灯高照笙歌阵阵,更是一个夸富消金的好地方,俨然一个“小昆明”。
普洱府是省府昆明和滇西南通往东南亚的交通要道,府治时期主要是马驿道,以昆洛、弥宁、思澜、四江和思易驿道为主,并向周边扩展延伸。普洱府所设邮驿与驿道相互匹配,雍正年间境内有递铺39处,铺兵75名,邮程月1000千米,加强了与内地的沟通和交流,到了光绪年间,清政府在他郎(今墨江)、宁洱、思茅设电报局,并在思茅设邮政总局,属当时全国31个邮政总局之一。交通的拓展使得普洱境内商贾云集,马帮四至,被誉为“东南亚陆路码头”,是衔接边内贸易、商品交流的货运中转之地。同时,为加强贸易,普洱府的思茅厅被辟为商埠,设置海关,成为进出口贸易的陆地通商口岸。
据统计,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思茅海关年进出口总值从18.2万两关平银增加到了27.7万两关平银。在对外贸易得以发展的同时,府内的经济也得到了繁荣,当时集市有百货交易市场,布匹、粉丝、糖、挂面、铜、铁丝、丝绵织品、烟丝、药品等由内地输入,转销边地;茶叶、棉花、山货等由边疆各县和境外输入,转销内地。其中,尤以茶叶为大宗,宣统二年(1910年),仅经思茅管出口的红茶就达655担,金额7553两关平银,单这一项就占了全省茶叶出口总额的26.2%。普洱府生产的仅团茶一项从普洱经昆明销往滇东及四川、贵州、广东、江西等省年销量达8000担,仅“紧茶”一项由骡马运至川边和西康、西藏的年销量就达万担以上。除了人们所熟知的普洱茶,府内的盐井、矿产同样资源丰富,清道光《普洱府志》里就有“普洱虽介万山丛杂之中,然地沃而力厚,五谷蕃滋,盐茶矿产之利亦饶而溢。”的记载。
据统计,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思茅海关年进出口总值从18.2万两关平银增加到了27.7万两关平银。在对外贸易得以发展的同时,府内的经济也得到了繁荣,当时集市有百货交易市场,布匹、粉丝、糖、挂面、铜、铁丝、丝绵织品、烟丝、药品等由内地输入,转销边地;茶叶、棉花、山货等由边疆各县和境外输入,转销内地。其中,尤以茶叶为大宗,宣统二年(1910年),仅经思茅管出口的红茶就达655担,金额7553两关平银,单这一项就占了全省茶叶出口总额的26.2%。普洱府生产的仅团茶一项从普洱经昆明销往滇东及四川、贵州、广东、江西等省年销量达8000担,仅“紧茶”一项由骡马运至川边和西康、西藏的年销量就达万担以上。除了人们所熟知的普洱茶,府内的盐井、矿产同样资源丰富,清道光《普洱府志》里就有“普洱虽介万山丛杂之中,然地沃而力厚,五谷蕃滋,盐茶矿产之利亦饶而溢。”的记载。
普洱境内设置正规教育始于明代,普洱府的教育则以置府当年设“训导”为开端。
经济的发展促进着教育的发展,据清光绪《普洱府志》记载,当时国家规定各省、州、县要积极积累积蓄,要求仓库要有储备,官员、市民要积极做贡献,按照捐官办法输纳银两或对地方兴修文庙、城池及其他公共建筑物捐献银两。普洱府最早的书院为“普阳书院”就是当时知府漆扶助创建的,最早的六馆义学也是他捐资设立的。凤鸣书院则是有广西北流人陈廷珍任迤南兵备道时,筹款而建。还有不少的官员捐资修复文庙、学馆、书院等。
除普阳书院、凤鸣书院外,当时普洱府还设有宏远书院、凤山书院、玉屏书院等多所书院,清王朝派遣了诸多的文武官员在这片西南边陲的大地上维护这边陲的安定鱼长治久安,大批官员带来了中原文化,在普洱府各大书院亲子授课,启智发蒙;结诗社、倡吟诵,讲习经典,传播儒风。
普洱府物资丰富,贸易流通快,遭到了来自大理地方政权的觊觎,趁中央政权无力南顾之机,1861年,大理地方政权发兵攻占普洱府,而后普洱城经历战败归入白旗军之手。清同治1865年,清军云集普洱,前来收复普洱。前后两次的攻守战,普洱城又重归大清朝,但也因战争,城市调弊,商旅中断,人口锐减,田地荒芜。以“普洱茶”为例,战前茶叶销售量每年570吨,战后茶农南迁,茶园荒废,城垣毁坏、市场瘫痪,兴旺130年的茶马古道中断。延至民国末年,茶叶年销售量只有2.5吨,以致形成“普洱历史上不产茶,只是茶叶集散地”的谬误。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茶以城名,城以茶兴,普洱茶给了普洱府一个机会,普洱府亦为普洱茶演绎了一段精彩绚烂的历史故事。
综合整理自《普洱府文史资料》、《普洱府志选注》、《普洱文史资料》、《宁洱文史资料》
温馨提示:你关心的宁洱新闻,都在这里!将“宁洱发布”设为星标,宁洱的大事小情 随时掌握!看完点个赞,点一下“在看”,再转发到朋友圈,为小编加个鸡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