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校园霸凌较量,这些真实故事更戳心!

民生   2024-09-03 08:23   贵州  

 女孩被同学言语威胁,被当众嘲笑,甚至被“胶水封嘴”……得知真相的家长情绪崩溃:“我捧在手心的女儿,为什么会被欺负成这样?”


  在这些关于校园霸凌的影视片段中,受害者的恐惧无助,却是一群欺凌者的狂欢,旁观者的沉默和纵容,更成为欺凌的帮凶。


如何正确地预防和应对校园霸凌?

以下这些真实案例

值得思考


遭遇霸凌,请一定勇于说“不”!


被15名霸凌者围攻

他持刀反击致三人受伤

  2019年5月17日,湖南一所中学的初二学生小蒋经历了一场“噩梦”。


  当天中午,小蒋被7名同学强行带到了厕所。因为此前多次被威胁,动身前,小蒋随手将同学用于开药瓶的多功能折叠刀藏在了衣袖内。


  小蒋到了后发现,还有另外8位同学在等着自己。15个人将他围住,有人骑坐在他身上进行殴打,有人进行踢打……小蒋感觉“再不反抗可能被打死”,于是掏出折叠刀闭眼乱挥,最终导致两人重伤二级,一人轻微伤,小蒋也多处受伤。


  小蒋说,自己读初一时就曾遭遇暴力行为,“有人觉得我是外地人好欺负,拿木棍在我头上打了个口子”。那一次,他向老师求助,但也仅仅是要回了医药费就“草草了事”,施暴者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惩罚。


  当再次遭遇霸凌,小蒋下意识认为“老师帮不了自己”,甚至担心求助老师会被施暴者“打得更严重”,于是选择独自前往,最终将三位施暴者捅伤。


  好在小蒋等来了属于自己的公道。法院认定小蒋在遭受学生霸凌时,实施防卫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属于正当防卫,依法不负刑事责任,宣告其无罪。


  2022年11月,小蒋的无罪判决生效,随后,他提出国家赔偿申请,2023年,他的申请获得了支持。今年5月,此案例成为最高法首次发布的未成年人司法保护专题指导性案例。


被室友持续霸凌

她在教室课桌下躲了一夜

  相比于小蒋的“奋起反抗”,江西省新余市的小仪遭遇校园霸凌时,选择了默默忍受。


  2022年6月的一天,小仪因为没有按要求给宿舍两位室友购买零食,就遭到两人的报复。她们将小仪带到宿舍楼顶层,对她进行持续殴打,包括踢踹、拖鞋抽耳光、用混有尿液的液体浇头等。


  伤痕累累的小仪不堪忍受暴力逃了出去,躲在了教室的桌子下面,直到第二天凌晨才被找到。事发后,司法鉴定小仪为轻微伤。


  这并不是她第一次遭受室友霸凌。


  如今知晓真相,妈妈十分自责:“我都恨我自己,没有察觉出来。”


  除去身体被暴力伤害,小仪精神上也遭遇重创。她无法继续学习,只得离开校园。


  小仪与家人决定通过法律手段为自己维权。6月6日,法院开庭审理了此案。


  尽管已过去了两年,小仪依然无法从噩梦中走出来。她不愿意出门,抗拒与外人接触,提到过往经历时会不受控地抠手、颤抖。她仍在努力与那段伤痛的记忆对抗。


遭遇霸凌不要沉默

学校和家长都要行动起来

  “霸凌”,是指略性的、反复的、力量悬殊的行为,不是小孩间的“玩笑”“恶作剧”“淘气”。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将其定义为“同伴间的暴力”,包括在身体、言语、人际关系等方面对被欺凌者造成伤害。


  今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通知,对各地开展的校园暴力与学生欺凌防范治理专项行动提出具体工作要求,明确各校要成立学生欺凌治理委员会,对欺凌行为进行认定,依法依规进行处理;要公布欺凌防治电话、邮箱和法治副校长、分管安全工作校领导电话,对来电反映情况落实首问负责制度。



正当反抗


  首先,要教导孩子学会反抗。同时,要让孩子及时告诉老师和家长自己受到的欺凌行为,严重时请求警方介入。


安抚情绪


  当孩子遭遇到校园欺凌事件,家长和老师要第一时间安抚孩子的情绪。


注重人格发展


  校园欺凌事件的不良后果在于,不只是被欺凌者会受到身心创伤,对欺凌者的人格发育也有负面作用。


合理解决矛盾冲突


  老师、家长不能忽略孩子之间的小矛盾,应当引导孩子正确地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合理解决矛盾冲突。



对校园欺凌说“不”!

告诉孩子们

既不要做施暴者

也不要做受害者

愿所有青春都能被温暖对待

来源:中国普法微信公众号

   

 


雷山公安
搭建一个警民沟通的桥梁,提高公安机关服务人民群众的能力和水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