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动态丨《外国语》2024年第5期目录及摘要

学术   2024-10-18 00:02   江西  


目 录

语言研究

句法构词:从中心语的角度看汉语动结复合词的构成

蔡军, 韩景泉

程度语义学视角下汉语结果结构的搭配限制研究

项奇军

科技新闻的情感话语与修辞建构——基于载人航天科技新闻的个案分析

鞠玉梅

交互文化语境下请求电子邮件中人际语用产出及选择研究

朱武汉

语音象似性视角下状貌词的意义编码与解码:问题、模型与展望

李怡, 蒋晓鸣

翻译研究


“bourgeois(ie)” 在《共产党宣言》中的译介与意义重构

朱一凡, 胡萌萌

《三国演义》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的翻译与传播——以曾锦文峇峇译本中的创造性叛逆为例

崔峰, 彭嘉馨

从自然理性到文明教化:程朱理学“格物致知”之说英译史考辨

陈琦

我国翻译研究博士学位论文的理论运用分析——以语言学理论为例

韩子满, 吕颖

异化/归化与显化/隐化对应关系量化考察——以《红楼梦》官称英译为例

张丹丹, 刘泽权

汉英同传语序差异处理的信息—认知模型

郭靓靓

会议综述


人工智能时代的语言与认知研究——第十三届中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综述

武保勤, 高航

摘 要


句法构词:从中心语的角度看汉语动结复合词的构成

蔡军, 韩景泉


动结复合词的中心语议题在汉语语法研究中一直颇具争议。本文从汉语动结复合词的词内结构及其组合机制来考量,认为这类复合词内部缺乏句法意义上的中心语。从句法上看,中心语将其句法特征投射给其所处词组,并将其语类赋予整个词组。本文假设,动结复合词由两个词根合并而成,故其构成不遵从中心语原则。具体来说,两个词根首先通过对称合并构成词根复合体,然后再与定类语素合并成为封闭单位。由于词根成分的句法特征缺损,不具备决定整个结构句法范畴归属的能力,因此汉语动结复合词内所谓的活动动词V和结果谓词R均不是句法中心语。该语言事实对句法构词的思想主张并不构成挑战。


程度语义学视角下汉语结果结构的搭配限制研究

项奇军


本文考察汉语结果结构的搭配限制并探究限制来源。结果补语等级结构、主谓词的情状和补语指向等因素的调查以及与英语同类现象的对比表明汉语结果结构的搭配自由,各类补语均能与持续性或瞬间性的非状态、非终结性谓词搭配且补语指向影响甚小。过去研究面对这些情况解释不足,而本文从谓词情状、补语等级结构以及状态变化成分对补语的影响着手,在程度语义学视角下,提出补语与状态变化成分的结合蕴含测量变化函数,该函数所提供的固定比较标准及部分补语蕴含的等级上限能够为汉语结果结构的搭配限制提供解释。本文纠正了以往对汉语结果结构搭配的描写局限和偏差,运用程度语义学刻画汉语结果结构并对其搭配的自由度做出了合理的解释。


科技新闻的情感话语与修辞建构——基于载人航天科技新闻的个案分析

鞠玉梅


本文以《中国日报》载人航天科技新闻为个案,整合建构修辞学与话语情感研究相关理论,采用语料库辅助话语分析与修辞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索情感话语在科技新闻中的呈现特征、修辞建构功能及影响。研究发现,具有积极情感语义的话语占主要比重,积极情感建构成为主导;报道起到了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意识形态立场和形塑国家积极身份的修辞功能;所建构的国家身份在国际媒体中有一定的体现,其关注内容和情感态度的正面倾向大于负面,积极国家身份得到了较大程度的认同。


交互文化语境下请求电子邮件中人际语用产出及选择研究

朱武汉


为了更深入探究“社会文化转向”思潮下高水平二语使用者语用产出,本研究依据人际语用理论,采用话语分析和内省的研究方法探究了中国留英研究生在请求电子邮件中不同的关系管理域运用的管理策略,并在适当、标记和礼貌三个维度下对这些策略进行了关系工作评估和阐释。二语使用者的部分关系工作与目的语抵触,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自主性,这些自主性并非简单地归因于语用能力的欠缺,而是他们在当前语境中为了建立或提升新型人际关系做出的主动和积极的选择,从而创造个性化的“第三语用空间”。研究较为全面地呈现了交互文化语境中二语使用者人际语用产出和选择,为人际和二语语用研究、交互文化交际和教学提供有益的启示。

语音象似性视角下状貌词的意义编码与解码:问题、模型与展望

李怡, 蒋晓鸣


语言中的象似性假设认为语言的形式与其意义之间存在映照关系。以往关于语音象似性的研究较少关注到自然语言中的词汇加工,并且汉语词汇的语音象似性心理加工机制尚不明确。本文回顾以往有关状貌词(典型的语音象似性词汇)加工的文献,从词汇加工、跨模态映射神经机制、客体与事件意义编码三方面梳理前人研究。本文得出结论,语音象似性可以促进语义通达,但该效应受到实验任务和词汇呈现模态影响。在大脑加工语音象似性时,不仅涉及模态一般性的加工中枢(例如颞上沟和上顶叶),也可能基于语音映射的不同模态特征激活模态特异性的相关脑区。本文将这些模态特征分为客体相关(大小、形状、颜色等)和事件相关(动作性、时间性),并发现相对于客体意义,语音象似性对事件意义具有更强的编码能力。综合以往文献,本文提出状貌词解码的认知加工模型,并侧重于汉语的语音象似性现象展望未来研究,以期加深当前对于汉语语音象似性心理加工机制的了解。


“bourgeois(ie)” 在《共产党宣言》中的译介与意义重构

朱一凡, 胡萌萌


马克思主义概念的翻译对中国现代社会的构建意义重大。研究以《共产党宣言》七个全译本的历时平行语料库为研究材料,以其中重要概念bourgeois(ie)为研究对象,运用语料库文本数据挖掘的方法,结合中国政治、历史、文化语境的变迁,分析了该概念在中国译介与意义重构的复杂过程。研究发现,bourgeois(ie)的概念翻译经历了从封建等级概念到经济概念再到社会政治概念的发展演变历程。文章进而以陈望道译本和成仿吾、徐冰译本为重点,分析了bourgeois(ie)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翻译重构。研究无意于翻译得失等技术层面的讨论,而是将译者对概念复杂多变的阐释置于研究重心,以阐明译者在思想观念构建过程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此外,文章所使用的数据挖掘和分析的手段,有助于发现研究突破点,扩宽了翻译研究的路径。


《三国演义》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的翻译与传播——以曾锦文峇峇译本中的创造性叛逆为例

崔峰, 彭嘉馨


“创造性叛逆”是文学翻译中的重要表现形式,为了使作品在目的语文化中被接受、达到各方面因素的期待,译者在译作中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进行“创造性叛逆”。19 世纪末,英属马来亚(包括新加坡)的土生华人(峇峇)们开辟了他们的翻译事业。在众多峇峇语译本中,第一部长篇译本Sam Kok(三国)在读者群中产生了热烈回响。本文以此译本为研究对象,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语境,探讨译本中创造性叛逆现象与社会文化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译者曾锦文如何通过有意识的改写,使译本在目标读者群中得以成功传播。


从自然理性到文明教化:程朱理学“格物致知”之说英译史考辨

陈琦


“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学功夫论的核心内容,然而对其义理的诠释在过去数百年来争议不断,本文对理学体系下“格物致知”一说的英译活动进行历时性的梳理分析,并在观念史层面分析其多元的阐释范式。本文研究发现,早期基于拉丁文献的英译本在天主教耶稣会士的影响下,结合经院哲学自然理性的视域将“格物致知”解读为有关人类认知理解力的讨论,从而将其视为引导中国人皈依上帝的起点;19世纪英国新教传教士汉学家在经验主义认识论和新教加尔文宗神学观念的影响下,将“格物致知”解读为穷尽经验知识的妄念,由此将其视作中国人背离上帝的证据;20世纪初辜鸿铭和林语堂两位中国译者又将格致之说改造为针对现代工业社会弊病的人文主义文化批判。本文通过考辨程朱理学“格物致知”一词的英译流变,以此管窥儒家思想西传所承载的历史意识形态复杂性。

我国翻译研究博士学位论文的理论运用分析——以语言学理论为例

韩子满, 吕颖


翻译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反映了我国翻译研究的主要趋势,对其理论运用的研究能揭示当前我国翻译研究理论发展的总体情况。对2004—2023年间61篇语言学路径翻译研究博士学位论文的分析表明,此类论文青睐认知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篇章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理论,倾向于有视觉指向和分类精细的理论。使用理论主要是为了服务理论构建、过程阐释和现象描写,其中半数以上服务于过程阐释。语言学理论或作为语言描写的分析工具,或作为语言现象的阐释工具,形成了框架借用、框架融合、聚焦阐释、多维阐释四种理论运用方式,其中又以框架借用和框架融合最为常见。


异化/归化与显化/隐化对应关系量化考察——以《红楼梦》官称英译为例

张丹丹, 刘泽权


中西翻译理论、策略或风格研究长期陷入直译/意译、异化/归化、显化/隐化等两极分化的桎梏。大量真实的翻译语料可以证实,这些看似二元对立的概念/范畴背后,实际上是以连续体的形式存在的翻译结果,且这些概念/范畴间同样存在着彼此关联。本文着眼异化/归化与显化/隐化两对概念/范畴,提出两者及其内涵之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的假设,并以《红楼梦》七个高频官称在前12回的用例及其在四个英语全译本中的翻译结果为对象,设计了考察这些称谓的翻译策略与其呈现形式及文化值多寡关系的框架和路径,以验证该假设的适用性及相关考察方法的可操作性。本文旨在为不同翻译理论或概念搭建一个关联网络,探索出彼此互动的应用方法与抓手,为翻译学理论体系化构建提供借鉴。

汉英同传语序差异处理的信息—认知模型

郭靓靓


语序差异的处理历来受到我国同传教学与研究重视,总结的“顺译”技巧成为公认规范。但是,顺译的理论合理性、时间同步性仍待论证,国外学界对同传语序差异处理的必要性尚无定论。本研究在语言类型学、信息科学、认知科学视野中,厘清汉英同传语序差异处理的限制前提,建构处理的信息—认知模型,以职业译员被试双向同传数据实证检验并证实模型。研究发现:汉英同传语序差异处理是在源语信息不确定与短时记忆长占用限制前提之间的动态平衡,服从信息密度一致性与短时记忆正确持留阈值,受到冗余调节;汉英语序差异明显迟滞译语产出,启动EVS、贮存EVS分别推迟到4至5秒、6至8秒。信息—认知模型为汉英同传语序差异处理提供完备理据与同步性证据。
↓↓↓ 点击"阅读原文" 【查看更多信息】


转自公众号:外国语


翻译研究动态
2.7万用户关注!发布外语和翻译类期刊目录、学术论文、学术会议、学术讲座、学术著作、英语竞赛等资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