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28岁的草间弥生在去美国之前决心舍弃过去,在家外的河堤上毁掉了数千件作品,继而在西雅图完成新的创作,顺利卖出并成功举办了画展,被这个以文艺著称的城市接纳之后又意识到纽约才是她想去的地方。站在帝国大厦顶楼面对这座大都会时,草间弥生向自己保证将会用储存在体内的巨大创造力征服纽约,闻名全球。这个虽然情节简单却豪情万丈的真实故事在六十多年后依旧能点燃许多艺术爱好者的热血,比如项偞婧。
“她第一次到纽约后,去了帝国大厦,励志要‘征服’纽约。我觉得她的勇气和野心让我印象深刻。”项偞婧的这股暗流涌动的热血情结,在她本期为我们演绎的封面形象中呈现得淋漓尽致,这是一次形神兼备的灵魂致敬。
不只草间弥生,项偞婧对这次拍摄所涉及的几位女性艺术家都如数家珍:“在我看来,乔治亚· 欧姬芙很幸运,一辈子不需要去进行过多的斗争,她的绘画作品确实拥有女性身上常常展现出来的平静;薇薇安· 迈尔的人生很有生气,她之前在北京的展览,我们做过展览的导读视频,她保持着一种女性对世界细微观察的敏锐,虽然她是相对底层的职位,但又很自足地度过了自己的一生——我相信这种人并不少见。”
“两位日本艺术家都非常自我,以两种姿态来到纽约成为艺术家,草间弥生比较执拗,特别疯狂,韧性十足,你很难想象一个小女孩来到纽约,在大街上就把自己沾满她后来最著名的波点,写着破碎感的诗歌,投身于彼时的艺术运动中;小野洋子的cut piece是一场博弈,是女性、亚洲、战后、美日关系等复杂关系中的一场(或几场)挑战。”
早在高中留学时,项偞婧就选修了艺术,因为当时墨西哥现代主义艺术家弗里达· 卡罗给了她极大的启发,让当时内向的她选择将诉说与表达付诸绘画,第一次深刻感受到艺术与情感之间的联结:“弗里达一直是我最爱的艺术家,是我小时候第一个‘彻底’了解的艺术家,她化痛苦为传奇,拥有强大的生命力,至今还激励着我。”项偞婧把重音放在了“彻底”一词上,显示出她对“了解”的严谨,对于一个专业的“艺术推广者”来说,不同程度的了解,意味着不同级别的交流感知度。
毕业于伦敦大学学院艺术史专业的项偞婧曾在毕业论文中解析过多位女性超现实主义艺术家的作品,因为当时导师的授课主题是女权主义和心理学,所以她对女性艺术家和相关艺术史有着耳濡目染的学习和理解:“女性艺术家的普遍共性在于,她们都挺坚韧的,也非常勇敢。我觉得这不一定都归于‘女性主义’的信念,当然草间弥生和小野洋子肯定在女性主义讨论范围内。她们生活的那个时代,女性在男权社会里看问题一定有她的特殊性,男性艺术家都在干什么,我想干什么,我又能干什么。女性艺术家在男性掌权的领域里怎么进入,怎么融入,怎么留下她的作品,我觉得这是一场靠天赋、努力和巧思的战斗。既不能被一刀切,还要被持续看见,这对她们来说很不容易。”
项偞婧这次聊到的,和几年前她在自己文中论述的观点仍然一致:女性艺术家在那个父权艺术形态主导的超现实主义时期如何从男性艺术家眼中的“灵感缪斯”转变到“独立艺术家”,重建她们作为艺术家的身份和地位。
项偞婧的教育背景和职业身份天衣无缝地让她徜徉于艺术与时尚之间的“天桥”上,在她看来,艺术和流行时尚之间,对彼此的关键需求是什么?“这两者依赖视觉的表达,都可以从其历史中看到社会的某种发展。和流行时尚一致的是,艺术里包含很多元的审美,艺术家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和主题,甚至是信仰宣言,这也是时尚在做的事情。艺术家往往用艺术作品向社会提出问题,时装主要还是商品,工业化后的产物,衣食住行,它更日常。时尚与艺术彼此间的关键需求也可以通俗地一语道破:艺术家也要穿衣服,哈哈。而且,品牌也会带着不同的理念和愿景希望向大众传达的审美和概念。”
时尚与艺术本就正在慢慢融合的时代里,频繁出现在秀场和艺术展上的项偞婧成了“斜杠青年”,仿佛T台和红毯上的那个身份不只是她的“本职”,更是她为推广艺术所找到的位置。“艺术推广者和职业模特这两者都是我都认同的身份,也都是很热爱的事业。无论做的内容是什么,其实都在传播和展现品牌和艺术,只是路径不同,只要力所能及我愿意去做——艺术和时尚对彼此的需求,其实也是我对它们的需求。”
前两年,项偞婧也曾接演电影和电视剧,足见她作为模特的光芒已经“出圈”,在更跨界的领域里也得到了反射。在当下的社媒互动环境里,是否至今仍会看到“模特只需要外表”的行业误解,而忽略了像她这样同时具备艺术文化解读力和时尚理解力的超模?项偞婧面对这个问题时没有只从自己出发,而是客观地看到整个圈层:“如果有‘模特只需要外表’这样的说法,只能说有点片面,不完全是‘误解’。因为外表确实是成为模特的必备,甚至可以说是最主要的东西,但对于模特外表的审美其实也是相对主观且多元化的。大家对模特的身材容貌、形体表现力要求高没毛病,至于文化解读、时尚理解力这些方面,时尚圈还有编辑、时尚评论、设计师等等职业的人,大家各尽其职就好。”
以项偞婧本人的艺术修为,并不会被质疑是否仅凭外表就获取了成功,但以她优秀的颜值和在时尚圈取得的成就,做艺术推广事业的路上却一定会引发不同的声音,比如把她做的事看作制造“噱头”。她本人对此有着当代年轻创业者普遍的豁达:“会有这样的声音。有的人会觉得你一个模特凭什么来艺术圈混,不过基本上我都能通过与对方沟通、做朋友这样的方式,很快打破很多固有的观念。如果外行人觉得是‘噱头’,我觉得也算是鼓励我了,说明我做出点动静了哈哈哈。内行人看门道,我多和内行人学习就好了。”只有对“老本行”的专业和有理想的“跨界”都怀有自信的人才会自动屏蔽“外行人”,将前路上的每一道崎岖都走出成就感来。
“做艺术推广的成就感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有人来听讲座,比如有人会特地告诉我他们开始看展了、喜欢某个艺术家了、被某个作品打动了、生活有动力了等等。之所以一直对艺术推广很有热情,动力就来自于能看到大家和我一起成长,我很感谢他们,每次他们来和我交流就像一个远方的朋友,他们甚至比我父母还关心我、还了解我,我觉得生命很神奇,会有这样一群默默付出的人出现在我的生命里。他们还彼此交朋友,一起成长。我相信sharing is a good thing,我就分享一些我了解的好东西给他们,这是我唯一能做的。”
项偞婧过谦了,事实上,这些并非她“唯一”做的,也许从广义上来讲,亲自制作短视频,介绍艺术家生平和作品,积极促成各种各样多元的艺术展,以及她主导的“艺术你我C”多次线下活动的影响力,这些都算是“分享我了解的好东西”范畴内的事业。只是话可以轻描淡写地说,但“艺术推广者”的定位,却不是可以信手拈来的标签,而是一路走来众口铄金的口碑。项偞婧将在这座具有双重意义的“天桥”上徜徉很久,让更多热爱时尚与艺术的人一起走进这个梦幻的世界共同享受。
精彩内容回顾